第179章 大明宝钞

上边的某茶坊,就是指制茶卖茶一体的工作坊;某银号,就是古代的金融机构,即钱庄,能给人们提供货币交易和储蓄服务;某铺,就是卖货的店铺;骡马店,就是出租骡马服务的店铺;而宋陈氏,应是嫁入宋家,娘家姓陈的媳妇;同理,陈张氏,就是嫁入陈家,娘家姓张的媳妇。

萧遥剑对我说:看!这里捐资的人中,最多是姓宋的人,然后就是姓陈的人!

我知道萧遥剑有一目十行的能力,他看过的文字,就像被录入了电脑系统一样,在他的脑海里迅速被整理、分析,并得到结论。

这里距离人居的地方,最近就是荔溪口古镇,换言之,这桥的重修捐资人,应该大多数都是荔溪口古镇的居民。

事实上,荔溪口古镇有九成人口是苗族,以宋姓为第一大姓,占总人口的三成比例;第二大姓是陈姓,占总人口的二成多比例;这两大姓氏,已经占了古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看捐款名录,就可以发现,捐款金额真是多少不拘!

做生意的店家捐的金额会大一些,而个人,捐的金额相对少很多;多有多捐,少有少捐;多多少少,都一一同列!

功德碑上的两,应是指白银几两,而非金子;而钱,就是指铜钱了;二钱,就是两个铜钱,四钱,就是四个铜钱,如此类推。

话说回来,明朝的货币,主要有金、银、铜钱几种。

铜钱以文为单位;两、钱、文是货币单位。

明朝一两白银等于一贯铜钱,一贯铜钱即一千文铜钱,故一千文铜钱又叫做一吊钱。

一两银子等于10钱银子,等于100分银子,又等于1000文铜钱,即一贯。

明朝初年,明太祖下旨规定,一两黄金等于四两白银,四贯合黄金一两;而且明朝廷不允许民间用金银进行交易。

但是在民间,黄金还是属于比较贵重的硬通货;民间,一直偏向以一两黄金等于十两白银的兑换比例。

一贯铜钱的重量,约等于现代的六七斤重,还是蛮沉的!

我记得在现代生活的时候,曾看过一部很出名的诙谐剧,叫《十五贯》,那是明末清初的一部名剧,剧情转折复杂,是罗生门式的冤假错案,案情围绕着争夺十五贯钱展开。

人们常说听故不驳故,看剧时,看得惊心动魄的,但是回头一想,一贯铜钱的重量就六七斤重,十五贯钱差不多就是90至105斤!应该要放在小车才推得走了!

小主,

如果兑换成白银,就不同了,只是十五两白银。

明朝的一两的重量,相当于现代的37.3克重,那么明代的十五两白银就是现代的559.5克,还是可以放在身上带着走的。

那时候看到剧中的角色:无赖娄阿鼠潜入那人家中,偷了十五贯钱,揣入衣袋中,然后飞檐走壁,现在细想起来,才知道被骗了,觉得十分可笑!

古代的人,出门总不至于每人推着一部小车来装钱,为了应对买卖交易的需要,古代的中国人早就有了“纸币”的概念了。

最早是西汉政府在公元前119年,发行过“白鹿皮币”;到了唐代后期,人们使用过具有现代汇票性质的“飞钱”。

中国最早的真正纸币,诞生于北宋,叫做“交子”。

交子最早时源自四川,那时候,四川使用的是铁钱,铁钱外形大,十分笨重,三五枚都很难带在身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