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我们谈完生意就回客栈,此时已是晚饭时候,吃过晚饭洗漱一番等等,在此略过。
一夜无梦,又到天明。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来准备出发了。
这是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宁出发的第54天,我们路过的荔溪口,在明朝,属于辰州府管辖范围。
我们在前边曾提过,辰州天下府,一府管沅陵、泸溪、溆浦三县。
沅陵古城左边是上游无数溪水汇流而成的河流,右边是酉水,两河合抱沅陵古城,汇合就成了沅江。
沅江浩浩荡荡向西南方向前进,所过之处,路过的山峰不断有溪水补充注入沅江。
荔溪口就是位于荔溪河入沅江的出口而得名。
后来,人们由于发现了盘古洞,就把沅陵古城的西南部,东接麻溪铺镇,南连筲箕湾镇,西邻泸溪县武溪镇,北与太常乡接壤,方圆约20公里的地域,命名为盘古乡。
此是后话。
言归正传。
我们吃过早饭,离开荔溪口沿着古道,继续出发。
我们穿行在峡谷中,只见群山环耸,长林密竹,这时太阳还未出来,峡谷里飘荡着薄薄的晨雾。
一开始还可以看见溪流,走着走着,不见了溪水,却可以听见水流动的声音,溪水隐入野林乱草中了。
晨光中,一行人在古道上有序前行,我坐在一辆牛马上,萧遥剑伴在牛车旁步行。
我们看见古道的一边,堆满了层层的落叶,另一边满布乱石,上面长满了厚厚的、黄中透绿的苔藓。
萧遥剑手指着石上长着苔藓的那一边,对我说:这边是溪流,在丰水期,水会漫过石头。
我点点头,认同他的说法,那些苔藓,就是证明。
走着走着,只见前边古道连接着一条小石桥,桥洞弯弯地横跨在长满苔藓的乱石上。
这时,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斜斜地照射在桥下的乱石上,苔藓发出了耀眼的黄绿光芒。
走近石桥,桥面铺着长石条,这是一条能走车马的石桥,桥头竖立着一面黑石碑。
萧遥剑把我从牛车上抱起,快步走到石碑前,我俩要看看上边都写了啥内容?
我们快速地阅读了石碑上刻着的字,原来这石碑是一座功德碑,上面记录了这座石桥在某年月曾被山洪冲毁,后来人们集资重修,功德碑上记载了当初捐资的名录。
某茶坊五两,某银号六两,某铺一两二钱,骡马店四钱,宋陈氏五钱,陈张氏三钱等等,粗略计算,捐资人数超百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