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那相临危背主,斩故主徐敬业、徐敬猷及骆宾王之首降唐;其后徐敬业余党唐之奇、魏思温皆都被捕砍头,传首神都,扬、润、楚三州之乱遂平。
画外音:其后有读史者评谓,若徐敬业能用魏思温之策,挥十万大军直指河、洛,专以匡复李唐社稷为事,纵然最终军败身戮,亦存浩然忠义,名垂青史。而错听薛仲璋妄谈金陵王气,意欲割据江南称霸,或效法吴主孙权之行,便是真为国家叛逆。天怒人怨,将士离心,则不败何待!由此观之,裴炎这位外甥还是读史恨少,只知孙吴之兴,却未知东晋及南朝于此皆都不久。徐懋功早知敬业此孙必然败家灭族,却又不能违背天意。
光宅元年,十一月,丁卯日。
武则天下诏: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郭待举上书力证裴炎无罪,罢为左庶子;刘景先贬为吉州员外长史。更以鸾台侍郎韦方质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以代其职。
十二月,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亦因上密表,代为裴炎申理辩冤,由是忤旨。又因程务挺素与叛将唐之奇、杜求仁相善,朝中便更有人献谮:程务挺与裴炎、徐敬业通谋。
武则天不问青红皂白,便遣左鹰扬将军裴绍业即军中斩之,然后籍没其家。复因夏州都督王方翼与程务挺素相亲善,且系废后王氏近属,流放崖州而死。
突厥诸部闻说程务挺之死,宴饮相庆;却又为其立祠,每出师前必祈祷之。
光宅元年冬,唐初名臣薛收之子、汾阴县男薛元超卒,年六十二岁。
显庆三年拜东台侍郎,右相李义府因罪流配嶲州,薛元超奏请给赐马乘,遭贬简州刺史。西台侍郎上官仪伏诛,薛元超因与其文章款密,再遭远谪,流配嶲州。
上元初遇赦还朝,拜为正谏大夫。后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令,阶至金紫光禄大夫。薛元超以其文章闻名于世,又因爱举荐寒俊之士,为时称道。
曾参预撰写《晋书》,有文集三十卷。
光宅二年,正月初一日。武则天因徐敬业之乱平定,诏命改元垂拱。意谓天下太平,欲效圣人之为,垂拱而治理天下之意也。
改元未久,西京留守左仆射刘仁轨病卒,年八十四岁。
二月七日,武则天令于朝堂设登闻鼓与肺石,若有击鼓或立石之人,御史必须受状闻奏。此乃武则天为广听建议,了解民情吏治所举,肺石因石色赤如肺得名。
当时西北、青海、安西烽烟再起,边事频繁。东突厥后汗国骨咄禄闻唐朝女主称制,乃起兵攻略代、忻二州。
武则天闻报既恼且怒,遂遣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道行军总管,率兵往救代州,兼伐骨咄禄所据巢穴总材山。
四月八日,唐军前至忻州,与突厥骑兵遭遇。淳于处平远来疲惫,邂逅相遇仓促迎击,鏖战整日不利,折损五千兵士,大败还归晋阳。
便在此时,武则天正在朝内大刀阔斧,改革内阁人事。
乃以裴居道为内史,将纳言王德真流配象州,以冬官尚书苏良嗣为纳言。复制令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有才者可以上表自举,以求进用。
满朝公卿及士大夫世家大族不由大哗,以为牝鸡司晨,果然乾坤倒转,贵贱不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六月,擢升天官尚书韦待价入阁,为同凤阁鸾台三品。秋七月,又以文昌左丞魏玄同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
同年秋,武则天命重修洛阳白马寺,并以僧怀义为寺主。
镜头闪回,补叙怀义来历。
字幕:怀义原名冯小宝,在洛阳卖药为业。因形神伟壮,且有臂力,得唐高祖李渊之女安定公主慧眼识之,引入府中,成为相好面首。
安定公主始封千金公主,下嫁温挺;温挺死后,又嫁郑敬玄。武则天自称制主政,诛杀李氏诸王,李唐诸女亦大都获罪流放,唯千金公主机灵,善于逢迎,因而得以幸存。
若论家族辈份,武则天本来应为侄媳,千金公主不惜自降身价,反拜武则天为义母。
武则天甚喜,赐姓武氏,又以夭折长女封号,改封其为安定公主。复命将侄儿武承嗣之女,嫁给安定公主之子。安定公主入宫不限早晚,每与武则天相见,则交谈甚欢。
定定公主因见冯小宝雄武,兼且力大,自己留用数日之后,无不如意。为邀宠献媚,遂忍痛割爱,将其装裹一番,荐入内庭,转献于天后。
武则天试以床第,称之曰能,由是冯小宝迅速得入宫闱之幸。为便利冯小宝出入禁中,便令其剃度为僧,法号怀义。
从此,怀义便引洛阳僧法明、处一等数人,专在宫内诵经。
武则天破格准许怀义出入宫内乘着厩马,以中官侍从。武氏诸王及朝官见之,无不以礼相让,称其为薛师而不名。
天后专为其故,敕令重修白马寺,命怀义为寺主方丈。又以其家世寒微,恐为公卿大夫轻蔑,便令改姓薛,使与太平公主女婿薛绍合族,更命恭绍认为叔父。
薛怀义由此金妆玉裹,一朝翻为人上之人;小人得意,自是恃宠骄横,每乘御马出入禁中,十余宦者侍从,殴打士民避之不及者。又因己为释门,又恣意侮辱道士,更聚僧众犯法胡为,人人侧目,皆不敢言。
右台御史冯思勖屡上奏表,弹劾薛怀义违法胡为。薛怀义由此怀恨在心,令侍从于上朝路上殴打冯思勖,几致于死。
此时战报传来,说淳于处平大败,铁勒九姓同罗、仆骨等部大都叛唐,复归入东突厥。朝中反武一派且惊且喜,都欲看武则天如何应付此番危局。
武则天闻报,复遣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为帅,命征发河西骑士,西出居延海讨之。
刘敬同奉命引兵西去,只经一战,同罗、仆固等部尽皆败散。
武则天制命重赏刘敬同及随征将士,又敕命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同城,以收纳铁勒十部降众。刘敬同班师还朝,武则天亲犒军于玄武门,并赐御酒三杯。
刘敬同向来名不见经传,未料出战既胜,这一下便如石破天惊,鹤立鸡群。
朝中文武皆对武则天刮目相看,人都叹服其识人之能,用人之果断。
未料刘敬同刚平铁勒九姓,西突厥他匐十姓继又叛乱。安西四镇守将于是上表,奏请册立西突厥阿史那氏后裔为可汗,以绥抚其部众。
武则天召集群臣计议,决定恢复羁縻可汗、羁縻制都护府之制。命天官尚书韦待价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金山都护府都护田扬名发金山道西突厥十姓,分道东向进讨。
时有兴昔亡可汗之子阿史那元庆,因被唐高宗封为左豹韬卫翊府中郎将,正在河北定州一带闲居,率其部族在北部放牧。
武则天乃封其更加左玉钤卫将军封号,兼昆陵都护,袭其父兴昔亡可汗名号,命率三万部众,随大军西还突厥故地,统率五咄陆部落。并受金山都护田扬名指挥调度,讨伐东突厥叛军,以及铁勒同罗、仆骨诸部。
阿史那元庆引军先发,因思当年父亲是被继往绝可汗谮害至死,故深恨西突厥十姓部落,于是不攻东突叛军,而是先报私仇,一举攻破西突厥十部帐落。
垂拱二年春,吐蕃来攻安西四镇。阿史那元庆率部众迎之,不能抵敌,以致丧折部众大半,仅以身免,亦致使安西四镇尽都沦丧。
武则天闻报大怒,下诏不许元庆及诸部酋长入朝,令与其部落稽留甘,以当吐蕃。
阿史那元庆虽袭兴昔亡可汗名号,因长久生活于汉地,早疏边情,于是不能召胁十姓之众,西突厥复又陷入混乱。
元庆奏请将部众南迁同城安北都护府,武则天许之。
画外音:唐朝自贞观二十年平灭薛延陀汗国,次年置六府七州以安置铁勒九姓诸部,铁勒不甘为唐朝役使,其后频繁反叛;唐朝遂将瀚海都护府徙于漠北,以镇铁勒,改名安北都护府。至此又移安北府于同城,便始放弃对漠北经营。
垂拱二年五月,则天太后以巡察使巡视天下州县,常为不法,天下怨声载道。
时有麟台正字陈子昂,毅然上疏进言:朝廷遣使巡察四方,不可任非其人,及刺史、县令,不可不择。比年百姓疲于军旅,不可不安。夫使不择人,则黜陡不明,刑罚不中,朋党者进,贞直者退;徒使百姓修饰道路,送往迎来,无所益也。谚曰:“欲知其人,观其所使。”不可不慎也。宰相,陛下之腹心;刺史、县令,陛下之手足;未有无腹心,手足而能独理者也。天下有危机,祸福因之而生,机静则有福,机动则有祝,百姓是也。百姓安则乐其生,不安则轻其死,轻其死则无所不至,祆逆乘衅,天下乱矣!隋炀帝不知天下有危机,而信贪佞之臣,冀收夷狄之利,卒以灭亡,其为殷鉴,岂不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