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一到,瓦角冰销。
便在叛军节节败退,欲逃往海上却被大风所阻之际,部将王那相率部叛反,斩其逆首徐敬业、徐敬猷、骆宾王,向唐军投降。余党唐之奇、魏思温等均遭擒获,俱被斩首。
李孝逸进据扬州,至此扬、润、楚三州全部平定。
当薛仲璋助徐敬业在扬州起事之时,中书令裴炎因薛仲璋乃是自己外甥,欲示此事与己无干,故意示以闲暇,在朝中从不奏议诛讨之事。
太后曾向裴炎问平叛之计,裴炎奏道:皇帝年长,不得亲理政事,故徐敬业等一班竖子得以为辞。若太后返政天子陛下,扬州叛贼则不讨自平矣。
武则天闻而不悦。
又因徐敬业以恢复庐陵王帝位为号,武承嗣便建议诛杀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以绝宗室之望。
武则天就此询问诸位宰相意见,刘祎之、韦思谦一言不发,裴炎极力表示反对。其后未久,裴炎欲趁武则天出游龙门时,以武力劫持,逼其还政给睿宗。
但因连日大雨,太后取消出游计划,谋划未能成功。
监察御史崔詧风闻此事,但无以为证,遂上书进言:裴炎受顾托之重,已经大权在握。其若无异图,何故欲请太后归政?
太后览奏,深以为然,遂命左肃政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鱼承晔收捕裴炎下狱,详为鞫审,不避刑杖。裴炎虽然被收受刑,依旧辞气不屈。
有人奉劝裴炎:事已至此,公何不逊辞相位请求致仕,以求免难?
裴炎昂然答道:宰相若被下狱,安有得以保全之理!我宁为国尽忠,辞不可屈也。
时有凤阁舍人李景谌,以京师流传谶语为证,力言裴炎必与其外甥通谋造反。
故右相刘祥道之子刘景先不以为然,与凤阁侍郎胡元范皆都上书保奏:裴炎系社稷元臣,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敢以身家性命,证明其不曾参与谋反。
太后答道:裴炎谋反有端,顾卿等不知耳。
刘景先:若仅以空穴来风便证实裴炎为反,则臣等亦都参与谋反也。
太后道:朕知裴炎是真反,亦知卿等不会造反。
当时满朝文武,保证裴炎不曾参与谋反者甚众,然而太后皆不肯听。其后未久,复又否认自己前日所言,将刘景先及胡元范下狱。
更提拔骞味道检校内史、同凤阁鸾台三品,李景谌升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光宅元年十月丙申日,命斩裴炎于都亭,抄没家产。但吏役于抄家之时发现,裴炎家中竟毫无积蓄,四壁空空。
裴炎临刑将死,顾谓兄弟:诸位兄弟官位皆告自己努力所致,炎并无助以分毫之力,今反因受裴炎牵连坐罪流放,不亦悲乎!
画外音:世人议论,裴炎虽忠于李唐,又受高宗顾命重托,极力阻止武则天称制夺权,但因当初妒忌裴行俭平灭突厥大功,建议高宗诛杀主动投降之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使朝廷失信于四方;复终因“受遗老臣,倔强难制”,彻底得罪太后,落得被人诬陷诛杀下场,亦是循环果报。正是:虽然强颈称忠臣,嫉贤妒能落骂名!
武则天既杀裴炎,刘景先贬为普州刺史,又贬辰州刺史,胡元范流放琼州而死。
裴炎弟子太仆寺丞裴伷先,时年仅十七岁,上封事密奏,请求面见太后言事。
武则天赐见,见面后便先诘问:汝伯父谋反斩首,又未殃及三族,卿尚何言?
裴伷先奏道:臣为陛下画计,安敢为伯父诉冤!陛下身为李氏之妇,先帝方弃天下,遽揽朝政,变易嗣子,疏斥李氏,封崇诸武。臣伯父忠于社稷,反诬以罪,戮及子孙。陛下所为如是,臣实惜之!
武则天:若依卿计,我当如何?
裴伷先:依臣之见,陛下早宜复子明辟,高枕深居,则宗族可全;不然一旦天下有变,武氏不可复救矣!
太后怒道:胡白!小子敢发此言。若不念你年幼,立斩不饶。禁卫与我撵出大殿!
裴伷先起身下殿,忽回身反顾道:陛下若今用臣言,犹未晚也!
未至门首,如是停身声言者三。
太后怒不可遏,命于朝堂杖责一百,继而诏命长期流放瀼州,便遇大赦亦不许还。裴家伯侄,俱都倔强如此。
时有郎将姜嗣宗,自东都奉使至长安,西京留守左仆射刘仁轨问以东都之事。姜嗣宗道:裴炎谋反案发,并无别事。我觉裴炎有异常久矣,今果事发。
刘仁轨问:贵使果然早就察觉,裴中书有谋反实据?
姜嗣宗得意答道:诚然如是。
刘仁轨道:贵使能明察事发之先,真当世高人也。仁轨有密奏呈于陛下,愿劳烦贵使带回神都,拜呈天后以闻,未知可否?
姜嗣宗道:敬诺。此许微劳,何足挂齿!
明日,受仁轨奏表而还,代呈天后。武则天拆其奏表,见内中只有八字写道:嗣宗早知裴炎欲反,但为其掩饰不言。
太后览奏冷笑,即命将姜嗣宗牵出殿庭,绞杀于都亭。复将李景谌罢为司宾少卿,以右史武康沈君谅、着作郎崔詧为正谏大夫、同平章事。
小主,
世间自作聪明者,当以姜嗣宗为戒。
画外音:据唐朝笔记小说记载,裴炎确实曾参与扬州叛乱,但却并不录于正史。可一并录之于后,以飨列公。
当初徐敬业刚起事之时,欲通过薛仲璋拉拢裴炎为内应,便请骆宾王编成一首童谣,在神都洛阳到处散播传唱: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裴炎听闻此谣,隐约发觉暗指自己,欲找人破解,最终想到骆宾王,于是寄书以问。
骆宾王回书,破解其谶:两片火合为“炎”,绯衣合为“裴”,小儿乃“子”;当殿坐表示昌隆,暗喻“隆”字。公表字子隆,是说裴炎子隆,将有皇帝之分也。
裴炎大喜过望,于是当即决定与徐敬业合谋造反。后闻徐敬业在扬州起兵,便写密书遂往扬州,与其约期内应,攻打洛阳。
其书不料被人截获,呈献天后,拆示之,信中只有“青鹅”二字。
群臣皆都不解其意,武则天解释道:青字拆分为“十二月”,鹅字拆为“我自与”。裴炎此书,是欲告诉徐敬业,自己将在十二月为应,亲自献城降贼也。
徐敬业事败,裴炎因此被杀。
参与扬州之叛诸酋之中,更有才子骆宾王,乃婺州义乌人。七岁便能赋诗,一道《咏鹅》小令,便成千古幼儿启蒙佳作。成年后又曾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
历官武功、长安主簿,因坐赃左迁临海丞,久不得志,遂弃官还乡。徐敬业起兵讨武,骆宾王为其府属,作檄以讨武后。
檄文传至神都,武则天见其文中有“一抷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之句,击案叹道:失此人才,宰相之过也。
敬业即败,骆宾王同时被部下所杀。好友郗云卿集成《骆宾王文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