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迅速熄灭香炉,转而打开教堂唱诗班的录音。在《羔羊颂》的拉丁文吟唱中,沙盘里的书房场景渐次浮现:倒塌的文竹盆压着泛黄合影,教案本上的批注"此处应引《长恨歌》"被咖啡渍晕染。
"根茎发新芽了。"陈淑芬指着文竹根部嫩绿的突起。患者却用教案盖住亡妻照片:"幻觉罢了,就像她走后我总听见评弹声..."话音未落,教堂管风琴突然转调为《黛玉葬花》的旋律。
治疗转折发生在荷花酥烘焙日。陈淑芬引导患者将干枯的文竹叶碾碎混入馅料:"现在呼吸,让荷叶清香接替药茶记忆。"烤箱嗡鸣中,赵明诚的瞳孔随着温度计攀升逐渐聚焦:"香气...竟能像裱糊匠修补画卷?"
当第一炉荷花酥绽放金边时,心理医生带他走入雨幕。在教堂回廊,三十把油纸伞倒悬组成装置艺术,每把伞面都写着《项脊轩志》的片段。"选一把,"陈淑芬说,"当作送信的舟楫。"
患者颤抖的手最终停在"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伞下。伞骨转动的刹那,积蓄的雨水倾泻成帘,在地面汇成"今已亭亭如盖"的水痕字迹。
---
第三幕:运河心跳
中秋月圆夜,赵明诚在运河边撞见唱诗班排练。指挥扬手时,水袖翻飞如雪浪——竟是亡妻当年的越剧搭档李玉梅。"她临终前托我转交这个。"玉梅递过褪色的戏本,夹页里藏着未寄出的信:"明诚批改至《赤壁赋》时,请泡陈皮普洱。"
陈淑芬将信纸衬在雷峰塔拓片下,带患者在遗址处临摹《心经》。"笔锋要逆势而行,"她握住老人发抖的手腕,"如同苏轼夜游赤壁。"石碑沁出的凉意渗入宣纸,赵明诚突然发现墨迹干涸处浮现妻子笔迹的批注:"此处'哀吾生之须臾',当配《牡丹亭》惊梦片段。"
治疗室的全息投影将临摹过程实时转化为心跳图谱。当笔触压力突破临界值时,运河货轮的汽笛突然与管风琴合鸣。赵明诚在声浪中挥毫写下:"见字如晤,新竹已高过旧架",最后一竖穿透纸背,在沙盘里种出翡翠色的光影文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