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拿起蜡笔,开始画了起来。这一次,她的画更加具体:一个房子,房子旁边有一棵树,树下站着一个小女孩。房子的窗户是黑色的,树上的叶子也寥寥无几。
我注意到,她的画中没有任何人物,除了那个小女孩。这让我想到,她可能在表达一种孤独感。
“小玲,这个女孩是你吗?”我指着画中的小女孩问道。
她没有回答,但点了点头。
“她看起来有点孤单,你觉得她需要什么?”我继续问道。
小玲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拿起一支黄色的蜡笔,在画的上方画了一个太阳。阳光洒在房子和小女孩身上,仿佛带来了一丝温暖。
“太阳让她感觉好一点了,对吗?”我轻声说道。
她再次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微弱的光芒。
我决定进一步引导她表达情绪:“小玲,如果你愿意,可以试着告诉我,这个女孩现在的心情。”
她低下头,手指紧紧抓住蜡笔,似乎在挣扎。我耐心地等待,直到她终于抬起头,用极低的声音说道:“她……她害怕。”
这是她两个月来第一次开口说话。她的声音微弱而颤抖,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她害怕什么?”我继续问道。
“害怕……没有人再爱她。”她的声音几乎听不见,但这句话让我心中一紧。
“小玲,谢谢你告诉我这些。”我轻声说道,“你很勇敢。”
---
第三次治疗:认知的重建
小玲的开口让我看到了治疗的希望。在第三次治疗中,我决定结合认知行为理论,帮助她重新构建对世界的认知。
“小玲,上次你告诉我,那个女孩害怕没有人再爱她。”我说道,“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想?”
她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道:“因为……爸爸不在了。”
“爸爸不在了,让你觉得没有人爱你了吗?”我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