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治疗:沉默的来访者
上海的秋天总是带着一丝凉意,教堂的钟声在傍晚时分悠扬地响起,仿佛在安抚这座城市的喧嚣。我坐在诊所的钢琴旁,指尖轻轻触碰琴键,弹奏着一首舒缓的曲子。这时,诊所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个瘦小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那是一个穿着校服的女孩,约莫十岁左右,头发扎成两条马尾辫,脸色苍白,眼神空洞。她的母亲跟在身后,神情焦虑。我停下弹奏,站起身迎接她们。
“您好,我是小玲的妈妈。”母亲低声说道,“她……她已经两个月没有说话了。”
我点点头,示意她们坐下。小玲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目光始终盯着地面,仿佛与这个世界隔绝开来。
“小玲,你好,我是这里的医生。”我轻声说道,试图与她建立联系。她没有回应,甚至连眼神都没有变化。
我转向母亲,问道:“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
母亲叹了口气,眼中泛起泪光:“两个月前,她爸爸……突然去世了。从那以后,她就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
我点点头,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小玲的失语很可能是由于创伤性事件引发的心理防御机制。她的沉默,是她对无法承受的痛苦的一种逃避。
我决定采用精神分析法的自由联想技术,试图让小玲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我拿出一盒彩色蜡笔和一张白纸,放在她面前。
“小玲,如果你愿意,可以用这些蜡笔画一些你想画的东西。”我轻声说道。
她依然没有反应,但我注意到她的手指微微动了一下。我耐心地等待,直到她终于伸出手,拿起了一支红色的蜡笔。
她开始在纸上涂抹,线条凌乱而急促,仿佛在宣泄某种情绪。我静静地观察,没有打扰她。画完后,她把蜡笔放下,再次低下头。
我拿起画纸,看到纸上是一片混乱的红色,中间有一个黑色的点。这幅画让我感到一阵心悸,仿佛看到了她内心的痛苦与恐惧。
“谢谢你,小玲。”我轻声说道,“我们下次再见。”
---
第二次治疗:画中的秘密
一周后,小玲再次来到诊所。这一次,她依然沉默,但似乎对我的存在没有那么抗拒了。我再次拿出蜡笔和纸,放在她面前。
“小玲,今天你可以继续画你想画的东西。”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