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疑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却也有人相信她是镇国将军的后人,出身于满门忠烈的镇国将军府,不疑有他。
明百潼也用实际行动证明。她先后为小皇帝延请太师和太傅,两人都是小皇帝母族德高望重,才学兼备之人。明百潼也事无巨细,不遗余力的教导小皇帝处理内外政务。
小皇帝甫一接触政务,每日堪堪睡两个时辰。用明百潼的话来说就是,“……大徽百废待兴,外敌虎视眈眈,最是需要勤勉的帝王……”
原本不相信明百潼的人都放下心来,觉得她是认真教导小皇帝的。
可凡间学子面对普通课业尚且厌烦,何况是小皇帝以十岁稚龄,处理国家大事的政务问题。
那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背几首闻名古今的诗词就可以了。一国之君下达的政令关乎各项命脉,关乎全国百姓。要因地制宜,要得才善用。某些事要抓大放小,有些事却非得落到实处不可。
小皇帝可不是那些天资聪颖,从小就被当作继承人培养长大的皇子,习惯了忙碌的课业。他的高祖父庸庸碌碌,夺嫡失败。到他这一辈早就没了什么野心,就想做个闲散郡王,富贵一生。
七八年的富贵温柔乡,两三载的流离逃亡路。最后由于大徽皇族的凋落,他赶鸭子上架当上了一国之君。只堪堪启蒙的他,整日课业被安排的满满当当,甚至喜好也被限制的清清楚楚。
明百潼可没有吓唬小皇帝,大徽确实处境艰难。不论是烽烟四起,亦或者天灾频出。这个王朝急需新鲜的血液注入,也急需聪慧勤勉,杀伐果决的帝王。
明百潼执掌五州兵马,她要揭竿而起易如反掌,女子之身又如何?在绝对的军权面前一切都是虚的。更何况她深得民心!
贫苦百姓爱她征战四方后均分无主之地,让他们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寒门士子敬她不按家世定品,不拘出身行科考,让他们有了报国守城之机……
甚至明百潼还修建学堂,知识不再垄断于世家寒门之间。她鼓励适龄儿童上学,不拘男女学一门手艺,或者继续科考报效国家。适龄儿童中孤儿又占了七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