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主干道上游人如织,摩肩擦踵,至若诸街巷亦是人声鼎沸,千姿万态的花灯将汴京渲染如昼,好一座灯火辉煌的不夜城。
一路缓缓行去,入目处皆是花灯。
心灵手巧的制灯人,将兽角、翎毛、琉璃、皮革、丝绸巧妙运用,将灯造成牡丹、莲荷、曼陀罗等花卉的形状,更有车舆灯、屏风灯、佛塔灯、鬼子母灯等,还有鲩灯、玉灯、石灯、琉璃灯、缀珠灯、羊皮灯、罗帛灯等等。灯用犀珀或玳瑁装饰灯圈、灯座。
玉灯则多用白玉组成,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石灯为高丽进贡,窍石烛幽,若慧镜扬彩。琉璃灯用五色琉璃制作,其上品为“无骨灯”——无骨灯者,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玻璃球也。这种灯没有圈骨,其圈片浑然一体,上面可绘饰龙综、鱼纹等图案,分光叠翠,效果良好。缀珠灯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飘逸亮丽。羊皮灯即在羊皮精镂细刻,妆染如影戏之法,是一种皮影灯。罗帛灯之类尤多,或为百花之形,或成网眼之状,间以红白二色,名为“万眼罗”的最为珍奇。
还有人更用辘轳把水引到灯山最高处,用大木柜贮放,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用草把扎缚成巨龙,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蜓,如双龙飞走。
且有各种灯品灯组,如强置灯放护城河上组成的“灯桥”;在闹市区街上空悬挂彩索,悬灯于上的“过街灯”;市数十丈的“灯竿”,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
众人兴致勃勃的观赏着渐次悬挂着的花灯,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委实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且还得“分心”欣赏万众参与的大文化活动。
值此全民狂欢之际,少不了有百艺群工,竞呈奇技。每夕楼灯初上,就有市民社团及艺人上街化妆游行,表演各种舞蹈、杵歌、傀儡、竹马等节目,其多至数千百队、连亘十数里。一些人家还闲设雅戏烟火,花边水际,灯烛灿烂,游人士女纵观,则迎门酌酒而去。
在这山灯凡数千百种,极具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的灯的大世界中,“灯市”应运而生,灯谜呼之而出。
诸灯市前以绢灯剪写灯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此即前代的辞、隐语即谜语被引用入灯节、灯会而演化出来的中国灯文化又一颗明珠——灯谜。
随着赏灯的盛行,猜灯谜也成为元宵节最受欢迎的节日习俗之一。仁宗时期,上元佳节为歌颂开平,拈诗成谜,悬灯招猜者,后猜灯谜风靡大定。
在京瓦肆伎艺有毛详、霍百丑专说商谜……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所谓“商谜”就是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也就是谜语。
上元节时,欢乐沸腾的百姓,民间喜谜者将谜书于纸笺,贴于明亮的纱灯上,供人猜射,射中后有薄礼相赠,自此“灯谜”诞生。猜谜语已成为当时元宵节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无论是官员还是文人,都常常以谜语互为戏谑。
正所谓是:元宵到,花灯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