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百花争妍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71 字 9天前

及至楚定,东湖百花洲更名扬天下。洲上楼阁亭台有十多处,湖光洲景美如画。秦楚隐士苏云卿曾在百花东洲灌园植蔬,后人称这里为苏翁圃。着名的豫章十景,便有二景即“东湖夜月”和“苏圃春蔬”在百花洲。

秋高气爽,百花洲游人如织,正是出游好时节。有那士子或引步闲游,或登高作赋,旷然出尘;亦有那女子轻纱蒙面,团扇轻摇,婀娜多姿。湖中水天一色,涟漪微漾,复归平静。

三人信步而行,赏满目景致,心旷神怡。忽见前方一亭,拥了一群人,男女有之,间有丝竹声起。

刘几视力极佳,远远的便瞧清了亭额三个字:“子羽亭。”

“子羽?澹台灭明。”徐元杰脱口而出,实在是这位名气够大,读书人无人不晓。

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人,天生异相,面貌丑陋。孔子见他相貌丑陋不愿收其为徒,但因有碍于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勉强收为弟子。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游当上了武城宰,孔子就问:“你这里有什么人才吗?”子游回答:“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事只关注自己的初发心与结果,而不在乎方法。如果没有公事,也从不到我屋里来,将公私分明做到了极致。”后代官员在与同事、领导相处时,做到了“语不及私”的,往往作为优秀事迹得以名垂青史。

澹台灭明最终成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他听从孔子教诲,刻苦学习,加强修养,终于学有所成。他到吴地讲学时,门徒达三百之众。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他的学说是当时儒家在南方一个很有影响的学派。澹台灭明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

孔子闻之深刻检讨:“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里的“子羽”就是澹台灭明。

战国时,江西全境属楚。那个时期,中原诸国把不尊礼仪、不从仁德的地方称为“蛮夷”。楚国为了与中原诸国融为一体,得到他们的承认,在治国、外交各方面以儒家礼仪制度和思想作为行为准则。澹台灭明离开孔子后就南下到达楚国。江西进贤县就是因为澹台灭明在那讲学而称为“进贤县”。他的讲学对楚地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正因为这样,那时的南昌虽然远离中原,但是从来没有被称为“蛮夷”。

而他在游历楚国各地后来到豫章,便是选择在百花洲结草为堂,开办学校,聚徒友教传学,从学弟子三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