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倾盖如故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712 字 9天前

席间,杯觥交错,酒令横出,少不得吟诗作对,酒至酣时,亦有风花雪月之论。

冯过以年幼不敢饮酒之由,饶有兴致地参与其中,忍不住暗叹:这才是读书人打开的正确方式嘛,哪会迂腐呆板,分明是狂放不羁才对。

一场宴席下来,立马多了一大帮好基友,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的好不亲密……咳咳,所以说酒的确是好地方,都说无酒不成席,三杯两盏入腹,感情随即升温,不论做啥事半而功倍也。

冯过倒是结交了数人,书院的同窗甘诚毋须多言,来自“鹅湖书院”的几位亦是值得一交。

话说信州这两大书院相距不过五十里,冯过却是从未去过“鹅湖书院”,还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此次九月初九“鹅湖之会”,辛弃疾让冯过跟去旁听,也算是见见世面。

冯过自是欣然应允,此回遇有来自于鹅湖书院的同年,恰好可以提前打探一番。其中徐元杰、刘几者,值得深交。

宴会罢,已是戌末,城门已闭冯过乃相邀刘几、甘诚、徐元杰在城中冯氏别业留宿,免不了又是一番攀谈。

甘诚十七岁,颇善交际,口才甚好。徐元杰十九岁,性言辞直爽。刘几却是甚少主动挑引话题,大多是在倾注旁听。

待得明日,众人散去,冯过通过打探晓得这三人的境况。

甘诚,字坦之,罗桥东山岭人,家境渥实,乃是罗桥大户。小骆村与东山岭相去不过十里,彼此多有通婚嫁娶,冯居庸与甘诚之父甘炳炎交情极深,两家儿郎又是同窗,可谓是革命友谊代代相传。

徐元杰与那个时空黄塘状元公的身世仿佛,母亲张氏,广丰人,端庄贤惠,缝补浆洗操持着家务,照料着整个家。说起他母亲,乡村邻里无不赞许有加,称其才女。她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个私塾先生,她跟着父亲学了不少文化,不但能断文识字,还通晓诗文,曾诗曰,“墨醇书香闻千次,慧悟心间常静思。不知帘外溶溶月,上到梅花第几枝”。而徐元杰第二天起床,竟然一字不漏,毫无差错地给背了出来。其母遂用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他读《诗经》,背唐诗,讲《论语》,说《史记》。其八岁入上饶县学,聪敏好学,遂小有才。名待其十三岁,乃就读于鹅湖书院,拜师于名儒陈文蔚。

这,妥妥的状元之路嘛。

刘几,字之道,陈坊沽溪人。幼失怙恃,为祖母、叔父所养。其卓然有志,慷慨出乡里,入鹅湖书院求学于陈文蔚,八年乃成,同为院试廪生榜上客。

其言语不多,然出口成章,足可见读书之精广。

冯过原本也是个不爱言辞之人,与刘之道可谓是同辈中人也。

此四人,日后名震朝野,是为“信州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