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始于足下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76 字 16天前

各场卷子十数张,界红线横直格,另附空白草稿数张,考试文正、草要全,文字必填相符。卷面有坐位号,交卷后姓名弥封。

卷有红线横直道格,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字,发素纸两张以起草之用,唯题目及抬头字,草稿中亦需填楷书,考生不得将答案写于密封线外,违者作零分处理。

看清题目后,冯过不由愣住了,这是巧合呢,还是巧合呢?

牌灯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不以规矩。

这可真是……人生处处是惊喜啊。

舞弊……是不存在的,老辛同志归隐山林久矣,世人未尝识其面,自是不可能与周督学勾结而泄露考题。

嗯,若老辛去那世开一高考辅导班,定然是爆满的,压题准啊。

此时天色未明,冯过并不急于作文答题。事实是,他根本不用审题作文,脑子里有一篇现成的八股好文呢,便是那篇“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了。

这篇文章乃是晚清着名学者俞樾的作品,虽算不上鼎鼎有名的八股文,用在院试非止是绰绰有余,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呢。

其实,本尊原就是“三好学生”,要写篇过关的文章并不难,冯过只是懒得多费神罢了。有现成的不香吗?抄袭?天下文章一大抄嘛,更何况,在这个时空绝大多数精美绝伦的诗词歌赋是未曾面世的,且让自己做一个文坛搬运工吧。

他这边悠哉悠哉,巡绰官已开始四处巡查,如发现有交头接耳、换座、飞纸条、左顾右盼等犯规者,立即揪出,轻者取消考试资格,重者枷示。

这道题并不难,可见督学大人是体恤治下芸芸童生的,但仍有考生作抓耳挠腮状。显然,这些仁兄确实不学无术,县试、府试真真是侥幸过关抑或是明府(太守)大人网开一面了。

稍加休憩,他方施施然研墨。倒非是他装十三,实在是这么一篇文章,也就七百来字,半个时辰就能搞定,剩余时间只能坐等放牌了。

二刻钟后,他方在卷子上落笔,不一会便写了百多字。

这时,巡绰官沿着号舍一路走了过来,在冯过卷子上盖了戳。

这是院试特色,在考试半个时辰后,监考者用提学官发的小戳在考生答卷百字后盖上,以防止偷换试卷。

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