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百度和腾讯,阿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似乎更有底气。一方面,阿里拥有电商、金融、物流等完善的产业链,另一方面,阿里拥有大量中小企业客户,以及数亿消费者,这都是平台的基础。
但阿里也并非高枕无忧。阿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平衡生态利益。
阿里以电商起家,电商是阿里的根本,阿里几乎所有的业务,都是围绕电商展开,包括金融、物流、大数据等,都是为电商服务。但电商平台的繁荣,依赖于大量第三方卖家,当第三方卖家与阿里平台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阿里能否平衡好这种关系,至关重要。
事实上,这种冲突已经显现。随着天猫平台费用的上涨,以及流量向大卖家倾斜,中小卖家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去年“双十一”期间,部分中小卖家甚至通过攻击大卖家店铺的方式,进行抗议。
“阿里平台已经足够大,但大的平台,往往意味着垄断,意味着对中小卖家的挤压,这是阿里需要警惕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莫岱青说。
除了平衡好与第三方卖家的关系,阿里还需要平衡好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以阿里的手机操作系统为例,为了推广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阿里要求入驻天猫的手机厂商,预装阿里手机操作系统,这一要求遭到手机厂商抵制,最终,阿里不得不妥协,将预装改为推荐安装。
“阿里做平台,习惯于用强势的方式,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方式未必行得通。移动互联网是碎片化市场,用户的注意力高度分散,阿里需要放下身段,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合作伙伴。”莫岱青说。
小主,
事实上,阿里已经意识到开放的重要性。马云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阿里要做一家开放的公司。但阿里的开放,更多是在业务层面,而在股权层面,阿里依然保持高度集权。
“阿里的开放,是有限度的开放,是基于自己掌控力的开放。这种开放,能否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尚需观察。”一位互联网资深人士说。
对阿里而言,平台战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平衡好生态利益,能否让平台上的各方参与者,都能从中受益,只有这样,平台才能持续繁荣。
腾讯:如何克服创新惰性
在BAT三巨头中,腾讯似乎最先找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门票——微信。微信的出现,不仅让腾讯成功抵御了米聊、来往等竞争对手的进攻,更让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重新占据了有利地位。
但腾讯也并非没有隐忧。腾讯的隐忧,在于创新惰性。
过去,腾讯以“模仿+微创新”着称,这种策略,让腾讯在PC互联网时代,无往不胜。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策略开始失效。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变化太快,留给腾讯模仿的时间越来越少。
以手机浏览器为例,UC浏览器凭借先发优势,已经占据领先地位,而腾讯手机浏览器虽然背靠腾讯这棵大树,但进展缓慢。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腾讯手机安全、腾讯手机地图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