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姐乐呵呵的,挑着一担草,赶在前面先行一步回家了,我在后头晃悠晃悠的牵着牛,把牵牛的绳子捆在自己的手臂上,怀里抱着一坨野鸭蛋的芭蕉叶,另外一只手臂上拿着摘下来成捆的鱼腥草和紫苏,这个可是我们今天晚上的晚餐。
夕阳西下赶牛回,悠然见故人。河边离我们家不算太远的距离,大概就十来分钟,中间偶尔会遇到一些晚归的大叔大妈,大多轮廓跟他年老的样子很像,时隔几十年,很多都不记得怎么称呼了,只能微笑点点头叫声好,村里的人都特别的热情,每次都会回:“阿莲妹,今天是你来放牛啊。”
“是的呢,过来放牛。”
简单的问答,尤为亲切,农村人的纯朴,都是通过简单的问候来相互交流,真诚满满。这种抬头不见低头见家长里短的问候,打招呼从某种程度上锻炼了我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微笑待人,我觉得是受益匪浅的,不然的话,邻里八乡的人就会判定你为不善言辞或不懂礼貌,不是个好孩子。
太阳的余晖不见,天色黑下来,我把牛牵回去牛棚,正好回到家。阿娘早就把晒着的那三个簸箕药材搬回家里,奶奶已经回家,正在跟阿娘一起准备晚饭,阿爸也已经回到,几个孩子看到我,两只手都拿着东西,一窝蜂的涌过来:
"二姐,二姐,你这是什么呀?能吃的吗?"
民以食为天,尤其在现在吃不饱的年代,孩子关心的永远都是这个能吃吗?
"你看这是野鸭蛋,今天晚上我们把他煎了吃好不好?"看到这几个孩子一脸期盼的样子,就仿佛看到了我那几个活泼可爱的孙子外孙一样,连忙献宝一样把那芭蕉叶打开。
“耶,有鸭蛋吃了!”果不其然,几个小孩子欢欣雀跃的相互鼓起掌。妹妹和两个表弟围着我在绕圈圈,不断的喊着今晚有好吃的喽。
阿爸在不远处正在喝水,看到这种情形,过来问发生什么事情了?这么吵。其中一个表弟阿堂抢着说:"舅舅,舅舅,我们今天晚上有野鸭蛋吃了哦,是二姐带回来的。"
“舅舅,这野鸭蛋,今天晚上我们真的能吃吗?”另外一个大表弟阿辉眼神带着点不确认说,他已经好久不知蛋味,估计上一次吃鸡蛋都是奶奶从牙缝里抠出来给他的。
“阿叔,我们能吃这鸭蛋不?”听到表弟会这么一说,妹妹也赶紧拉着我的袖子,眼睛盯着那荷叶上的野鸭蛋,然后小声的再次跟爸爸确认,小小的年纪,她就知道家里状况不好,有好吃的,说不定还得拿去换钱,看着妹妹眼神里的渴望,还有想要不敢要的话语,特别的心疼。
妹妹在说这个话的时候,正巧奶奶和阿娘也听到了吵闹声,出来瞧瞧发生了什么事,他们都听到了妹妹说的话。
我看见阿爸和奶奶,阿娘彼此间相互对视了一下,眼神里闪过了一点愧疚。突然,阿爸把妹妹抱起来说:“吃鸭蛋,今天我们晚上都吃鸭蛋,走,我们去煎鸭蛋去咯。”
家里穷得几个月都闻不到蛋味,更别说是肉味,作为大人尚且可以吃番薯度日,对于小孩还是特别的难以忍受。
奶奶只是看了我一眼,什么都没说,或许有什么想说的,只是现在不适合说,直接接过我手上包着野鸭蛋的芭蕉叶还有鱼腥草,率先往厨房那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