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书法字帖

有句广告词是这样说的:“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呦。”限于工艺,

汉代的酒度数不高,但大量饮酒同样也会导致很多问题,

比如引起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影响社会治安等,

因此,汉代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应该控制饮酒。可是如同《易林·坎之》所云:

“酒为欢伯,除忧来乐。”酒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根本无法控制,

饮酒之风弥漫于整个汉代社会,并形成了一系列酒桌文化。

现代人有一套酒桌文化,讲究座次,讲究饮酒礼仪,汉代人同样如此,甚至更加重视。

对汉代人来说,在酒桌上绝不能跌份,不然轻则引起矛盾,重则会有杀身之祸。

汉代人喜欢豪饮,酒桌上通行的做法是在饮酒时“要引满举白”,

也就是一饮而尽。敬酒时,如果对方不让倒满酒杯或者不一饮而尽,

小主,

则被看作轻视敬酒人,往往引发冲突。比如汉武帝的舅舅、官居丞相的田蚡结婚,

窦婴、灌夫等人前来庆贺。灌夫、田蚡二人原有一些过节,起初希望借婚宴和解,

但在酒席上,灌夫给田蚡敬酒,田蚡既不让灌夫给自己倒满酒,也不肯一饮而尽,

这让本就脾气暴躁、容易借酒使性的灌夫积攒了一波怒气,婚宴气氛变得尴尬。

之后,灌夫又给临汝侯灌贤敬酒,灌贤因为忙着和长乐宫卫尉程不识耳语,

没有看到灌夫,也没有避席伏地,从而彻底惹怒了灌夫。所谓“避席伏地”,

也是一种酒桌礼仪,就是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敬酒时,

要离开自己的席位伏于地上,以表尊重。灌夫正为田蚡不给自己面子而窝了一肚子火,

又看到作为晚辈的灌贤竟然也不给自己面子,情绪彻底失控,大骂灌贤。

田蚡明白灌夫这是借题发挥,指桑骂槐,存心让自己难堪,下令把灌夫囚禁起来,

并四处派人搜集他的罪证。此事闹得沸沸扬扬,传到了太后耳中,

在太后的威压下,灌夫被安上大不敬的罪名,依律被斩,灌氏全族亦不得善终,

正好应了那句在灌夫老家流传的童谣:“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汉代人喜欢舞蹈,在酒桌上也少不了用以助兴的舞蹈。在汉代贵族和富人的宴席上,

除了舞女的表演外,还有宾主双方的即兴歌舞,也就是“自起舞”。

自起舞有固定程序:一般是主人先于席间起舞,舞毕后,

再邀请一位客人起舞,客人舞毕后,再邀请另一位客人,如此循环衔接。

在自起舞环节,所有宾客都要参加舞蹈,并且对舞姿还有要求,

也就是舞蹈中必须有身体旋转的动作。在宴会上不舞或是舞而不转,

都是失礼行为,不仅破坏酒桌氛围,同样也会引发或者激化矛盾。

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东汉末年,蔡邕遇赦,自五原还乡。

当地太守王智因素来仰慕蔡邕才华,特意为蔡邕践行。酒酣耳热之际,

“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报”。此举令王智感到颜面扫地,当众大骂蔡邕。

王智仗着自己的兄长是中常侍王甫,便趁机诬告蔡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

蔡邕不敢回家,只好远遁江海,流亡吴地。就因为在酒桌上没起身跳舞,

就被人逼的流亡异地,有家都不敢回,蔡邕估计也很郁闷。

没办法,当时的酒桌文化就是这样。

放眼古代中国,汉代的酒桌文化也算是相当奇特了。

假如穿越到汉代,要想参加社交聚会可真不容易,一不小心可能就没命了。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汉代社交达人,除了在酒桌上谨言慎行,

给足宾主双方面子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学的一身好“舞”艺。

毕竟舞蹈在汉代是一种社交必备技能,不会跳或跳不好,

不能转圈圈,不能按照标准流程来,会让宴会冷场,

更有可能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为了安全起见,酒就喝起来,舞要跳起来!

清高是中国文人独一无二的特征,而不为三斗米而折腰则是中国文人的气节。

作为东汉一代旷世奇才的蔡邕(彼时名望远在初出茅庐的曹操、刘备之上),

在那个人妖颠倒的朝代,得到过董卓的特殊待遇,

在天下纷乱的年代拥有一处安静之地可埋头着述,为中国的古文化做了大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