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的科研所几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天哪,他才多大,就能画出这样的电路板?
因为赵德彬的技法太过高超的缘故,最后,赵德彬换到了大会议室画电路板,用投影仪展示给科研所全体研究员看。
几乎赵德彬每画几笔,下面就骚动一番,大家交头接耳,纷纷赞叹这个板简直画得太好了。
一上手画电路板就能看得出这个人是不是高手,里面的门道太多了。
别的不说,就冲着赵德彬能画出弯弯曲曲的线,就说明他功底很强。
这个叫作等阻布线,主要是可以消除分布参数的影响。
这种布线方法,一般人可画不出来,基本上都是画直的线。
画电路板是个脑力加体力活,至少要一两天,很费脑细胞。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画电路板就像下棋一样,不仅要看局部,还要看整体。
每画一笔,都要在脑子里面计算多项参数,还要考虑多了这一笔,会产生什么影响。
前世赵德彬头顶秃了,跟总是画18层的电路板有莫大的关系。
画完电路板,要再通过PROTEL转成PCB板。
2004年之前,赵德彬用的是PROTEL。
05年后,赵德彬就开始用ALTIUM DESIGNER。
接下来,就是往空白板子上焊元器件了。
整个过程,别人都插不上手,只能由赵德彬自己完成,因为程序和芯片管脚都是相互关联的,只有赵德彬才清楚芯片的每个管脚有什么功能。
别人不清楚,自然就谈不上“临摹”电路板。
在旁边围观的科研所人员,只能给赵德彬打打下手,再喊个666,帮不上太多的忙。
制板也是有流程在的,一天两天是完全不够的。
要完全做好,少说也要十天半个月,赵德彬还是要再来上几次科研所的。
感谢新朋友黎明之耀666的打赏。
赵德彬电子小课堂开讲了:
如果把单片机看作小型的计算机,那么RAM约等于内存,Rom是外存。
早期,还是31单片机的时候,Ram和Rom还是分开的。
Ram是随机存取存储器,是与CPU直接交换数据的内部存储器,它要求机器持续供电,不然数据就会丢失。
Rom表示只读存储器。一经制造,数据或程序就被存入并永久保存,即使机器停电,这些数据也不会丢失。同时,这些信息只能读出,一般情况下不能写入。
早期的芯片,用的还是EPRom(电可擦写存储器)。
EPRom带个小玻璃窗,可以用紫外线进行擦写。
后面,随着芯片升级,已经不用这种了。
像是文中提起80年代末期的摩托罗拉6800的芯片,Rom和Ram就已经和芯片做在一起了,用编程器读Loom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