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正其义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坚守道义的价值探寻

正其义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一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的经典语句,犹如一盏明灯,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跨越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指引着人们在道德与功利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它所倡导的是一种纯粹的道德追求,一种超越物质利益和世俗功名的精神境界。在这个物欲横流、功利至上的时代,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重新审视和践行这一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董仲舒提出这一观点,深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自诞生以来,便将 “义” 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儒家的价值体系里,“义” 不仅仅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更是一种内化于心的道德准则,它超脱于个人的私欲和利益。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待 “义” 与 “利” 的态度。君子以 “义” 为行事的准则,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追求道德的完善;而小人则只看重个人的利益,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这种对 “义” 与 “利” 的鲜明态度划分,奠定了儒家道德观的基础。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将 “义” 置于生命之上,把 “义” 看作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 “义”。这种对 “义” 的高度推崇,体现了儒家对道德的重视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孟子的这一观点,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在面临生死抉择时,毅然选择坚守道义,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这一思想,进一步强调了在追求 “义” 和 “道” 的过程中,不应被功利所左右。在当时的思想背景下,儒家的这一观点与其他思想流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注重功利和实效,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虽然法家的思想在一定时期内能够迅速增强国家的实力,如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通过推行法家的一系列政策,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军事的强大,最终统一了六国。但过度强调功利,容易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在秦国统一后,由于严刑峻法和过度追求功利,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而道家则倡导顺应自然,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超脱,对世俗的功利和功名持一种淡泊的态度。道家的思想虽然能够让人在精神上获得一定的解脱,如庄子追求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不为功名利禄所束缚,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缺乏积极的参与和建设精神。儒家的 “正其义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则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又不排斥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主张在道德的指引下,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古代,许多仁人志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理念。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他们互相谦让王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时,他们认为这是以臣弑君,违背了道义,于是叩马而谏。商朝灭亡后,他们为了坚守自己心中的道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最终饿死。他们的行为虽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显得有些迂腐,但他们对道义的坚守却令人敬佩。他们用生命扞卫了自己的信仰,为后世树立了坚守道义的榜样。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忠君爱国,一心想要振兴楚国。然而,他却遭到了奸臣的陷害,被楚怀王流放。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句诗充分体现了他即使被流放,依然心系国家和人民,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他的爱国情怀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武是西汉时期的一位中郎将,他奉命出使匈奴,却被匈奴扣留。匈奴单于为了逼迫他投降,对他进行了各种威逼利诱。但苏武始终坚守汉节,不为所动。他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手持汉节,度过了十九年的漫长岁月。苏武的事迹不仅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更体现了他对道义的坚守。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气节,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

从世界文化的角度来看,类似的思想也在不同的文化中有所体现。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生追求真理和正义,他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内心的道德完善,而不是追求物质的享受和世俗的荣誉。他的思想和行为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印度文化中,佛教倡导慈悲为怀,强调无私奉献和对众生的关爱,这种思想也体现了超越功利的道德追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这些思想,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都蕴含着对道义和道德的尊重和追求,这也说明 “正其义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一理念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小主,

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功利主义思想日益盛行。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成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往往忽视了道德和道义的存在。在商业领域,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采用不正当手段,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破坏环境,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例如,曾经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三鹿集团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导致众多婴幼儿患上肾结石等疾病,给无数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这一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也对整个乳制品行业的信誉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逃避税收,通过各种手段偷税漏税,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影响了国家的正常运转。据统计,每年因企业偷税漏税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此外,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不惜破坏环境,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例如,一些化工企业为了节省污水处理成本,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导致河流污染,鱼类大量死亡,周边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在学术领域,部分学者为了追求学术成果和职称晋升,抄袭剽窃、弄虚作假,违背了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韩国着名干细胞科学家黄禹锡,曾被视为韩国的科学英雄,但后来被揭露在干细胞研究中造假,其论文中的数据和成果都是伪造的。这一事件不仅让黄禹锡身败名裂,也严重损害了韩国科学界的声誉。在中国,也有一些学者为了快速发表论文,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者编造实验数据,严重损害了学术的公信力。这种行为不仅阻碍了学术的进步和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创新氛围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人际关系中,一些人将利益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只看重对方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真诚和情感的交流。在这种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和疏离。人们在交往中往往戴着面具,相互算计,缺乏真正的信任和关爱。例如,在一些职场中,同事之间为了争夺职位和利益,不惜互相诋毁、陷害,导致职场氛围紧张,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心理健康,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