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大明造的这些船,还是非常有用的。
不过,这些船也就只能在江河湖泊中使用,根本出不了海。
周飞也知道这点,所以很快就把目光往其他地方转移,看向了停靠在江边的那些大船,目视不下于二十艘,每一艘都长达三四十米,差不多有三层楼那么高,边上一些建筑对比之下显得又低又矮。
最特别的是这些船的造型和旁边小船、以及几条大船的造型完全不同,风格迥异,一看就不是中华船只的正宗血统。
周飞想了一会才想起来,这应该是西方的盖伦帆船!
事实的确如此,朱棣很快就注意到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这批量的大船上面,立即解说道:“这些是你送来的资料里面的盖伦帆船,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个劳什子的小英帝国和西班牙无敌舰队,它们的海船就是盖伦帆船,虽然不如我们能造的宝船大,但航行速度快,能够加装更多的火炮,用于海战还是非常厉害的。”
“没想到你连这种船都造了出来,看来你决定的这次攻倭军事行动准备很充分啊!”
周飞听完他的解说后,立即夸赞道。
欧洲文艺复兴后,造船业兴起。
又因为大航海的开启以及诸国林立的情况,所以欧洲那一片的海船在追求生存能力和攻击能力方面,却实比中华海船要优秀很多。
这和人种的聪明才智无关,也和统治阶层的引导无关,这只是生存需要导致的结果罢了。
中国是陆权国家,周围都是藩属小国,又没有对外航行的需要,所以对于海船的需求并不大。
哪怕到了明朝,因为倭寇的问题不得不发展海船,也只是在海边进行战斗,所以对于海船的追求出现了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要求大,体现大国威仪,一个方向是小,蜂聚蚁附攻击。
后者就不用说了,前者的大,就注定了大的海船不追求速度和火力。
反观欧洲诸国,在海上的战争把狗脑子都打出来了,海船自然是追求既要速度快,又要防御强,还要火力猛了。
结果越往后发展,欧洲在造船工业上就超过了中国,造出来的船越来越先进,可以远渡重洋,跨越万里过来打老大帝国清廷,结局就是百年耻辱。
造更适用于海战的欧洲盖伦战船去攻打倭国,可见朱棣这次的确是花了心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