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天下百姓尽数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人,那便也不会有曹刿论战之说,更不会有‘肉食者鄙’‘一鼓作气’之古言盛传。”
被刘伯温这么一说,李善长冷哼一声便也不打算继续争辩。
若论巧言令色,他从来都不是刘伯温的对手。
可这一次他不予争辩乃是不想白费口舌。
到底,他还是要请朱标小心那沈三石!
“陛下,仅凭口舌之利,臣不是诚意伯的对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沈三石的确行为失当,有僭越之嫌,有乱国之患。”
“臣请陛下三思,务必警惕此人!”
“韩国公放心。”朱标笑容和煦,将跪在郑重请命的李善长给搀扶了起来。“朕自会留心此人。”
“多谢陛下.....”
“不过眼下,这沈三石终是并无大错,反倒有功。”
不等李善长再次出声,朱标环顾众人正色道:“约束商贾之事,朕心中已有大概。”
“如诚意伯朝堂谏言,朝廷不可直接插手商贾之事。”
“眼下制定法规约束也是不妥。”
“因此民间自治,约定集合,是否更为妥当。”
听到这话,在场几人面面相觑,半晌都不太明白朱标究竟是何打算。
片刻过后,詹同思索良久,有些不太自信呢喃道:“陛下是说,成立商会?”
“正是!”
听到朱标出声肯定,本以为是什么妙法甚至都有所期待的众人,此刻不免有些泄气。
成立商会算个什么法子?
毕竟民间早有商会存在,算不上什么稀奇。
而以商会约束商贾,这法子确实不可行。
一来,民间商会多是一地商贩共同经营而成,外乡人想要进入其中,几乎是绝无可能。
这二来,民间商会的头领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辈担任。
因此民间商会要保证的也就不是朝廷的利益,更非恩待于民。
相反!
他们所要保证的乃是自家、自己这一族商户的利益。
所以这些个民间商会历来也都是囤积货物、哄抬物价,千方百计从百姓手中牟取暴利。
朱标想要利用民间商会约束商贾,这办法听来甚至都有几分可笑。
片刻沉默过后,詹同斟酌良久这才看向朱标出声道:“望陛下明鉴,以商会制约实不可为。”
“这一来,商会历来便有,朝廷想要接管难上加难。”
“二来商会主事多为商贾之家的长辈,所谓在商言商,他们也只会保证族中商贾的利益。”
“倘若其自身利益与朝廷心意冲突,他们也必然聚众结党,想方设法对抗朝廷。”
詹同并非危言耸听,也不是高看那些民间商贾。
实际上。
不只眼下的大明朝,远至唐宋都有民间商贾聚众为伍,对抗朝廷的先例。
其中最为出名的当数唐天宝年间,各国朝唐,商业鼎盛。
有着皇家背景的巨富甚至起过动摇国本之念。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五代十国之中,更是有仰仗巨富商贾建国的小邦。
他詹氏一族,族人多半经商。
恐怕没有人能比詹同更了解那些商贾是什么德行,此刻朱标提议用商会约束民间商贾,恐怕也没人比詹同更有发言权。
待詹同说完,朱标看向李善长、刘伯温等人,“诸位也是如此想?”
“陛下明鉴。”李善长微微颔首,沉声道:“詹尚书族中多有经商之人,他所言也是有理。”
“臣等以为詹尚书所言有理。”
“臣等以为詹尚书所言有理~”
听到众人纷纷出声赞同詹同,同时也是反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