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破城之前交出武器那叫起义,破城之后现在我们都撞到门口了,这叫哪门子起义?这只能叫投降!”

这种对解放事业没有丁点帮助,反而还要要求礼遇厚待的“火线起义”,在解放军领导班子这里也根本就不需要争论,也是一句话,“过期不候”。

沈阳解放,营口拿下,整个东北就此全境解放。

这场波澜壮阔历经五十二天的辽沈战役,最终以歼灭国民党军四十七万两千人为结果,宣告了此次大决战解放军的完全胜利。

此消彼长之下,到了1948年11月后,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也发生了大逆转。

人民解放军兵力从解放战争开始时的一百二十七万人,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迅速增长至三百一十万人。

而国民党由最初的四百三十万人,极速下降至二百九十万人。

在“解放战争拖不得”的大战略下,下一场加速国民党灭亡的大决战,淮海战役也将紧随而至。

此时的国民党面临的,是东北全境沦陷,解放军力量突飞猛涨,形势极为不利,可对现在的他们而言,最大的麻烦不在国内,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

因为此时的美国正值总统大选,而国民党耗费大量真金白银支持的,是更有意愿积极干涉中国内政的杜威。

对美国而言,扶持一个听话且受控制的中国傀儡政府,本就是他们在亚洲利益战略的关键。

而得到国民党巨额政治献金的杜威如若当选,极有可能会加大对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和武器援助。

甚至不排除在关键时刻,联合其他西方国家直接出兵武力干涉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事业,以维系其在亚洲的巨大利益和战略布局。

而杜威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最大的竞争者是杜鲁门。

杜鲁门相比杜威来说,更倾向于将援助用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试图通过较小代价来扶持亲美势力影响中国局势。

因为二战之后,美国面临兵源减少、减税压力、通货膨胀、财政赤字等问题。

并且战略重心在欧洲与苏联进行冷战对抗,无暇东顾。

所以最终上台的如果是杜鲁门,则很难让美国全力支持国民党打内战,这与国民党希望的大规模军事援助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