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使性子也有三板斧——一骂,二跪,三哭嚎!

好一通闹,不知道的还以为要国将不国了呢。

李青只是冷眼旁观,没有现身,更只有行使暴力。

一是,朱厚熜能搞定,没这个必要;二是,一遇事就行使暴力,会给权力架构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一连十余日之后,在皇帝坚决不妥协,锦衣卫明里暗里施压,以及三学士的努力下,形势逐渐得到了控制。

还是抵制,却不再强烈。

随着离过年越来越近,群臣的戾气也收敛了许多,想来,到时候皇帝意思意思,差不多可以半推半就的推行下去。

至于地方上……

不处在权力中心,没什么话语权,京官和地方官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对对立,自皇帝至群臣,都不容许地方官质疑权力中心!

这是底线,也是自古以来的心照不宣。

随着一骂,二跪,三哭嚎的结束,李青开始着手为朱厚熜调理身体,这么个皇帝多活一天,李青就能多轻松一天。

在李青的帝王标准中,大明十一帝,总体可分为三档。

第一档:朱元璋、朱棣、朱见深、朱厚熜。

第二档:朱高炽、朱瞻基、朱厚照。

第三档:朱祁镇、朱祁钰、朱佑樘、朱允炆。

后继之君,无论裕王还是景王,李青都没抱多大期望,只要不突破下限就成……

起初,群臣对李青的频繁出现,还是挺警惕的,之后见他只专心为皇帝调理龙体,便也逐渐放松下来。

再思及李青的主张,以及李青的秉性,这些人对科举制度改动的抵触心,又小了许多。

不是想通了,而是他们明白,真要是抵触到底,以李青的尿性,保不齐会算一下当初“体面”的账。

如朱厚熜所说,群臣对李青是复杂的,既敬,又恨。

一方面认可他的付出、对大明的贡献,明白大明有今日李青出力甚大,就连他们如今的滋润日子,都有李青的一份功劳。

另一方面,又对李青的制霸朝纲恨的咬牙切齿,恨不得他立即暴毙,不要再以一人之心,去操作大明这座巨轮了。

李青造福了大明,也间接造福了他们;可李青也对他们造成了极大困扰。

这个人太璀璨了。

与他同时期,没有出头之日,光芒会被大幅度削弱,甚至被掩盖,令人苦闷又绝望。

因为这个人的存在,名垂青史的难度,何止提高了一筹?

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李青,只是困难模式,有了李青,则就是困难模式。

可某些时候平心静气的想想,似乎又没那么恨,虽然李青损害了他们的名和利,但李青这人一向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准确说,哪个也没放过。

这种‘欺压’固然可恨,却好了大明,同时,也好了吃大明饭食的他们……

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