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荒野之袭

冠世诀 尘桃刀 1034 字 4个月前

第一百二十八章荒野之袭

那人道:“似乎是受了重伤,唐远师兄见到是沪州士卒,命属下急速禀告师兄,唐师兄已经前去救援了....”

黄志凯此刻也已经坐不住了,不等他说完,便即奔去。俞略、袁宏等随后跟来。得到近处,只见是个大泥潭,足有十余丈深,唐远左手抱着穿军装的士卒,一步一陷,正在十分吃力的上来。俞略等人定睛一看,发现此人居然是同门师兄弟徐龙。

黄志凯此刻也认出了徐龙,立刻沿着泥潭抢了下去,一手抓住唐远右臂,另一只手便去探了探徐龙的鼻息,察觉尚有呼吸,略感宽心,接过他的身子,几个纵跃便出了沙谷,将他横放在地,定神看时,不禁又是惊怒,又是难过。

但见他受了极重的内伤,身上多处要害均有不同程度的受伤,气息奄奄,动弹不得,对方下手之毒,实在是骇人听闻。徐龙神智尚未迷糊,见到黄志凯等人,脸上微露喜色,握紧的拳头也逐渐放松下来。

原来他受伤后自愿跳入泥潭装死,仗着有武学功底以及偷学了邵极峰的内功心法,一时不死,但也在泥潭中受尽苦头,如此苦苦支撑,已有数日。

唐远见到森林处竟然有几条毒蛇朝着众人吐信,似乎是想袭击众人,从怀中掏出几根银针,搜搜飞去,几条毒蛇立时贯穿而死,每一条蛇的脑袋都被银针钉在地上。

黄志凯先给徐龙服下止痛护心的药丸,然后详加查察,但见他体内共有二十来处损伤,每处损伤均是被重手指力打中,一时间难以治疗。袁宏低声道:“看来是万佛宗的‘碎石指力’....”

黄志凯登时想到刚刚俞略三人所说的邪教中包含万佛宗弟子,并且以碎石指力袭击沪州收容所,如今又见到徐龙被碎石指力打成重伤,便猜到是同一批人下的手。他自己与万佛宗的人并无往来,只是听说万佛宗晦明方丈乃是得道高僧向来慈悲为怀,没想到门下居然出了这样的叛徒。

他定了定神说道:“徐龙师弟不必烦恼,医圣此刻正在沪州城中,等我们回城后,定请他来为你医治。你受了万佛宗的人袭击,伤你的正是碎石指力。”

徐龙点了点头,心想能够得到医圣治疗,自然是放了心,他数日来苦苦支撑,早已筋疲力尽,此刻心头一松,再也支持不住,便此昏晕了过去。

俞略想到那晚与万佛宗人交手,惊险万分,若非徐冬老师亲自出手,破了万佛宗的功夫,不然自己三人定会落得和徐龙同一下场。眼见徐龙虽然昏晕,性命应该无碍,只是重伤至此,也只有医圣能够为他治疗了。

此时天已经黑了,东极门众人点起灯火,拿出干粮,提高警惕。黄志凯见俞略三人并未准备干粮,便被自己拉去找圣王教,心中也过意不去,于是从自己怀中拿出部分干粮,与他们分食。

俞略拿了干粮后,便离开人群,一人坐在小丘之上,眼见明月升起,心想:“虽然徐龙与我们平时互有争斗,但此刻重伤至此,我一定要为他讨一个公道。”转念又想:“那两个邪教之人都已经死在老师手下,也算是为他报了仇,但我心中为何总是想找人动手呢?”

他叹了一口气,站起身来,心想:“如今我虽有武功在身,但终究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一心想要制止纷争,但如今身边之人遭受磨难,终究也难以平心。看来只有武功越高才越能平息纷乱,我今后该当更发奋习武,成为真正的一流高手。”

他回到灯火之旁,袁宏程佳虽然肚饿,却谁都没有吃干粮,直到俞略回来,才开吃。程佳打趣道:“果然吃东西得人多一起才有滋味呢!”俞略好生过意不去,忙道:“以后你们先吃便可,不必等我。”三人又一同去看徐龙。

次日黄志凯传下号令,命个人暂且不要分散,一同到城北圣王教的管辖区去,将自己继任掌门的事情告知他们,并交谈一番。俞略、袁宏等人见到徐龙如此重伤,心中满怀伤感,又知道得先去了圣王教辖区才能返回沪州治疗徐龙,也是打起精神,希望此行顺利。

程佳见到徐龙如此,也对他极是遗憾,口中虽然不言,心里却立定了主意,决定竭尽全力为他报仇,这一路上更是好好照顾徐龙,弥补自己此前经常刁难他的过错。

此后一路没再遇上怪事。徐龙时昏时醒,黄志凯问他遭遇敌人的情况,徐龙茫然难言,只说:“袭击自己这支巡访军队的,总共有七个人,但只有三个人出手了,其中两个人用的便是碎石指力,而自己也是倒在了这指力之下。”

这日众人已经进了圣王教的辖区,也都擦亮了宝剑,唐远等雨幕弟子也都收起了暗器,生怕惹人耳目。此刻不知道为何气温骤降,在干凉大路上行走,却越走越冷,太阳也逐渐隐没在云层之中。

行了几刻钟,眼见前面有一排篝火,只道是圣王教之人在此露营。众人心中甚喜,急速奔跑,来到了篝火之旁休息。到得近处,只见柳树下已有五个人坐着。四名大汉均作猎户打扮,腰挎佩刀,背负弓箭,还带着五六匹宝马,神态俊美,极是罕见。另一人却是个年轻公子,身穿宝蓝绸衫,轻摇折扇,掩不住一副雍容华贵之气。

黄志凯走过他的身侧,向那年轻公子撇了一眼,只见他相貌俊美异常,双目黑白分明,炯炯有神,手中折扇竟似一把宝剑为柄,握着扇柄的手,就如同握着剑柄一般。

但众人随即不约而同的都瞧向那公子腰间,只见黄金为钩、宝带为束,悬着一枚令牌,令牌上赫然镂着“白轻”两个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