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周易哲学与情志奥秘》:以豪迈奔放的词风,展现了对周易哲学视角下“五志相胜”以及《黄帝内经》中情志奥秘的深入探究和赞叹,强调其深远意义和广博内涵。
《水调歌头·解〈黄帝内经〉情志之妙》:以优雅舒缓的格调,表达了对解读《黄帝内经》情志奇妙之处的赞美,体现了对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的欣赏。
《卜算子·论〈黄帝内经〉情志之玄》:用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描述了对《黄帝内经》情志之玄妙的探讨和论述,传达出对其神秘之处的敬重和钦佩。
《鹧鸪天·〈黄帝内经〉情志探秘》: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对《黄帝内经》情志探秘的赞美,展现了其中的趣味和价值,让人感受到对其探索的热情和喜爱。
以下是一些与“五志相胜”相关的典故:
1. 恐胜喜:
案例一:古代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连中三元,其父逢人便夸,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后来御医假意告诉他儿子意外身亡,他悲伤大哭,慢慢才减轻狂喜之状,恢复如初。
小主,
案例二:《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范进多年考举人不中,一朝得中后,大喜过望,竟高兴得满街跑,心神全散,举止癫狂。他惧怕的岳父过来一巴掌将他扇清醒,这也是“恐胜喜”的例子。
2. 怒胜思:
案例一:齐闵王因为思虑太多,一病不起,于是请宋国名医文挚来治病。文挚故意激怒齐王,对齐王傲慢无礼,请三次才给开药,诊病时还故意穿鞋踩在齐王身上。齐王大发雷霆要处死文挚,也因为这么一怒,齐王的病竟也不药而愈了。文挚就是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
案例二:浙江某富商女,忽得怪病,终日不语,亦不思食,常面壁而卧,其父遍请名医诊治,俱无效。最后请浙江义乌名医朱丹溪诊治。丹溪了解发病经过后,知道其婿经商外出久而不归等原因导致此疾。丹溪入房见其仍卧而不语,突然掌其面,并责其不应有外思。女闻言,号哭呼冤而思食。丹溪告其父曰:“此病因思虑过度,致脾气不开,乃《内经》所谓‘思则气结’,唯激其怒,怒能胜思也。
3. 喜胜忧(悲):
金代朱丹溪曾诊治一年轻秀才,他新婚后突然亡妻,终日悲伤哭泣,久治无效。朱丹溪诊其脉后说:“你有喜脉,恐有数月。”秀才捧腹大笑:“什么名医,男女不分,庸医也。”此后每想起此事就发笑,后来秀才心情慢慢好了起来,食欲增进,病态就消除了。
4. 悲胜怒:
两口子吵架,双方大骂发怒、吐槽委屈,但是只要其中有一方沉默或哭出来了,悲伤的情绪就会让对方的怒火平息。如果有一方开始说一些“自己做得不好”“让你受委屈了”的话,另一方马上感到怜惜、悲伤,甚至难过哭泣,就不再生气。
5. 思胜恐:
明代《名医类案》记载,一人误饮有很多小红虫的水,总觉得“心中如有蛆物”。治疗者将一些红线“剪断如蛆状,用巴豆二粒,用饭捣烂入红线丸十数丸,令病人暗室内服之”,等到患者拉出来后,看到那些红线“荡漾如蛆,其病从此解”。医生并没有真正开药,而是通过揭示分析,让病人认为肚子里没有虫子,从而消除了恐惧。这体现了让恐惧的人去思考引起恐惧的原因,把原因搞清楚了恐惧自然就消失了,即思胜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