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福病重,致使朱祁镇有些措手不及,因为商税改革他和黄福已经定好了初稿,就等着年后黄福到京参加开年朝会后,就可以在全国铺开。
“皇爷,不早了,您该歇息了。”侯宝不知何时,又无声的站在书房门口,小声劝道。
“朕不困!”朱祁镇推开窗户,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吹了进来,朱祁镇烦躁的心清爽了不少。
“传杨老三进宫。”朱祁镇关上窗户,坐回御案前,提笔开始写了起来。
半个时辰后,杨老三一身寒气的进了乾清宫,不多时,又匆匆而去。
当夜,三骑出了京城,急急向南而去。
自从朱祁镇力推海贸以来,不仅大明海贸税收暴涨,尤其是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出口量暴增。
出口量的暴增同样也带动了江南手工业的发展,大明东南沿海各地的缫丝、茶、瓷器作坊在这两年的时间内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
工坊多了,事儿也就多了。
当初巡视南直隶,朱祁镇定下重征商税,也只是借鉴了南宋的一些制度,将明初商税比例从三十抽一,提高到了十抽一,其它的很多细节并没有做过多规范。
一是朱祁镇认为大明目前手工业尚处在萌芽阶段,过多的行政手段反而会限制自由经济的发展;二是,自己刚在南直隶进行了扫黑除恶行动,南直隶各地的很多士绅富商被一扫而空,商业出现了萎靡不振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朱祁镇原本想着根据后世经验,成立一家由皇家为主导的大型商业集团,可回京后他把想法和内阁大臣们一说,无一例外遭到了几位大臣的一致反对,反对的理由也是出奇的一致:皇家不应该与民争利。
无奈之下,朱祁镇也只好暂时搁置了这个想法。
不过随着东南沿海尤其是泉州等地商贸的快速崛起,尤其是那些把持当地近百年商业的士绅大族被拔出,反而刺激了当地的新兴商业开始遍地开花。
苏、扬等地甚至每个月都有新增的各色手工作坊,当地官府门前甚至出现了晚上就等着排队备案的商贾。
鉴于此种情况,黄福甚至下令各地官府不得阻挠,要尽力为商贾们办理行商许可。
手工作坊多了,依赖于这些作坊挣钱生活的百姓自然就多了,尤其是棉布产区松江府为了雇佣更多的熟练纺织工,出现了类似于后世的招工中介,朱祁镇听到这一消息后既高兴,又有些隐隐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