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又取道江州,上交了冷玉笙在江州的生意。
苏可久用不到两个月,划清了张家和吴王的界限。
赵承卧床了整个夏季和初秋,此刻腿才刚刚能下地走动。
再起身时,局面已清爽。
盐铁重税,上缴国家。商税供给地方自支后,上缴一半。
而海港出口繁琐货税,北方人其实弄不明白,仍心照不宣地私底下做小金库。
温吞的赋税改革,不至引发地方动荡。
送行时,几人便都踏实地喝了醉。
未见血光,便在年底给国库多征了一大笔钱款,昭安帝的喉咙似也被捋顺、舒畅起来,为张訏嫡女和刚满十六的四皇子赐了婚。
林微之则在北边涂县兴办学堂,筹建福田院,又试验去丘陵屯田,征集失地的农民去种果树和山果,将流民数量控制下来。
檀州知府、通判因筑城墙有功,年底果然调动回京畿周边。
随吴王到檀州的赤狐军在落雪前将城墙完全筑好,提了当地两个吃苦耐劳又诤直的吏员顶了知府和通判的缺,甚至帮檀州城疏浚了下水管道。
直到又一年腊月雪落时,昭安帝坐在温暖室内饮着热酒批改奏折,嘴角一直翘着。
好像年头还是一头的麻线疙瘩,年尾就给理顺了。
到底是不破不立,年轻人给朝堂带来了崭新气象。
也是他登基十几年来头回这么顺过。
谁不在折子里吹嘘明年政通人和的好年景?
他放下酒杯,在一本折子后轻轻圈了个红圈。
要召儿子回家过年了。
——
杨烟正在忙着给闻香轩修取暖地龙,不想叫大家寒冬腊月冻着手脸干活。
她从福田院要来五个豆蔻年纪手脚麻利的女孩做帮工,日日耳边便聒噪得很。
叽叽喳喳的话说完,就是李年儿的骂声。
苏可久却来信说,寂桐也有孕了,过年无法舟车劳顿回来。
杨烟掰掰手指头,明年要添三个娃娃。
早早去街上买来明年的黄历,怎么看都是个好年头。
游允明却要启程回来过年,甘姐儿已经兴奋了好几天。
“甘姐儿,等游大哥回来,给你们办喜事好不好?”杨烟笑着问,想想明年会不会再添几个孩子。
周围的人都陆续成婚了。
成婚,生子,过世俗的热闹日子,似乎也没什么不好。
眼下在万物凋零的隆冬,想着一个个鼓起的肚皮,她像个农民站在仲夏田野,瞧见麦子结出饱满麦粒,在风里翻涌着金色麦浪——都是希望啊。
她替一个个人高兴完,回西厢房继续忧愁自己的事。
江州杨氏,确有这样一个家族,却不曾有什么嫡孙女,长子只有几个儿子。
但有个已故幺女,死于十九年前。
和她一样,早早地“死”去了,淹没在世俗家谱的缝隙里。
杨烟的心突突跳了起来——这就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