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7章 后悔之时,方知努力

诡三国 马月猴年 2185 字 3个月前

斐潜年轻的时候,看到什么这个剥削,那个价值,总是觉得似乎距离自己太远,但是在汉代,斐潜明确的看到各种残酷的剥削,而且关键是这种剥削的关系,还是广大的民众所认同的,根本就不需要什么RM富豪再来强调什么996,也不需要说什么加班是福报,不加班就赔钱,所有的民众都会自动自觉自愿的天天加班,天天劳作超过16个小时,像汉代这样的社会环境,怕是那些所谓的代表民意的富豪资本家们,做梦都会笑出来。

所以,当拥有资本,并且被资本所控制的人,不管是在汉代还是在后世,会主动的放弃手中的利益?

不是有句话么,呃,鲁迅同志请别激动,先坐下……就是不要用金钱考验人性,因为人性往往是经不起这样的考验的……

一些生在红旗下,接受了红旗的教育的人,在手握了大量资本之后,都能堂而皇之的讲出那种违反劳动法,违背社会道德观的言论,那么在汉代这些已经剥削了民众三四百年的山东士族世家,又如何会心甘情愿的送走在他们看来就是一块肥肉的刘协呢?

如果斐潜当时只是让荀攸说『西狩』,那么说不定刘协一冲动,就给答应了,然后这些山东士族就会立刻将斐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立刻就当场落下九天神雷将斐潜灰灰了事,但是现在么,就连山东士族都觉得斐潜的三色旗帜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可爱了起来。

针对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可以讲道德,针对足够大的群体,只能讲规则。士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当需要讲道德的时候,这些家伙就开始讲规则,而需要讲规则的时候,又开始说道德,关键是这些规则和道德,还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形状,适应他们不同阶段的需求。

春秋,鲁国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故《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汉朝司马相如也在《难蜀父老》当中写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是汉代,亦或是当下封建王朝认可的道德和规则。然后呢,士族嘴上说都是『王』的土地,私底下拼命往自己腰包里面装,想尽办法不交或是少交赋税,侵吞『王』的人口,然后控制在自己手中,稍微有些不如意,便用这些人口和土地来相威胁,纵然『王』能够搞掉一两个士族,但是有士族会依旧前仆后继死而后已。

实在是利益太大了,大到了连圣人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手。

于是乎,从昨天开始,就不断的有人在刘协耳边唠叨,目的就是只有一个,确保刘协依旧还在他们手够得着的地方,因为不管是哪一个资本家,都希望自己手中的资本越多越好,不管这个资本是不是马上能用得上。

所以在荀攸提出了所谓『迁都』议案之后,这一件事情就没有了下文,反倒是其他的事情如火如荼的推动起来,并且进入了实质具体运作的流程。

比如交换人质,呃,俘虏?

反正差不多这个意思,曹操回城之后,二话不说就将李典的家眷送出了城,并且还顺便将李典家中的一些财物什么的也打包装好,一并送出来。

曹操很光棍,表示战败非李典之过,都是曹操自己考虑不周才导致李典被俘虏的云云,慨然表述了一番李典在自己麾下所立的那些功劳,又感叹既然都是来自于五湖四海,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汇集到了一处,现在目标不同了,好聚也好散,并没有责怪李典的意思,倒是还说自己没有给李典更好的机会,相信李典未来在新的平台上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曹@人@妻,嗯,曹人事讲得原文当然不是这个,但是意思没有错,就跟已经和公司辞职了,然后公司依旧会想办法压榨出最后一滴油水一样,曹操也是如此,既然李典这个事情已经无法挽回,那么不如物尽其用。

作为对等的,斐潜也派人送了夏侯充回去。

不过,对于夏侯充而言,他所面临的,就未必如李典了。

对于李典,曹操说了很多,但是看到了夏侯充,却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笑了笑,拍了拍夏侯充的肩膀,然后就走了。

『父……父亲大人……』夏侯充战战兢兢的转过头,对着留下来的夏侯惇说道。

夏侯惇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说道:『来,跟上。』

回到了夏侯府中之后,夏侯惇先是吩咐准备一些吃食,然后又让夏侯充去洗漱,换一身衣服再来,而夏侯惇自己却坐在大堂之中,看着烛火有些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