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咸宁:她的道行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就在贾珩率领船队向江南抵近之时,高仲平深夜前往扬州去见贾珩的消息,也逐渐扩散至身在江南的士绅耳中。

及至傍晚时分,紫金山,杜宅,厅堂之中

杜家老爷子杜万,将手中的纸团放下,看向一旁的三儿子杜存,苍声说道:“伯钧的书信说,高仲平连夜去了扬州,去见了那位卫国公。”

杜存道:“父亲大人,这二人一旦联手起来,更难对付。”

杜万点了点头,说道:“我们家这是几代的,昨日那些人就指着我们家对抗天意。

“父亲的意思是?”杜存凝了凝眉,轻声问道。

杜万道:“先前观察一下朝廷的反应,如果神京方面执意推行新政,就不可阻挡大势,再是被人做了筏子。”

杜存道:“父亲所言甚是,如果朝廷执意推行新政,我等的确不可逆大势而行,可是父亲昨日为何答应那几家?”

杜万道:“有些事儿,不可违逆民意,自太宗朝始,我们家也已经有几十年了,到了你们兄弟这一代,再无出将入相的子弟,与江南一些出将。”

杜存道:“父亲所言甚是。”

“但现在还是要再看看风向,有道是得寸进尺,也看看这位卫国公的手段。”杜万苍老眼眸之中精光一闪而逝,低声道。

金陵

暮雨潇潇,乌云阴沉,稀稀疏疏的雨丝纷纷扬扬落下,渡口之畔的杨柳树经雨之后,蓊蓊郁郁,翠玉含烟。

一艘二层楼船行于河面,贾珩立身在旗船的甲板上,眺望着远处的金陵城,青砖黛瓦的城墙头上汉字旗帜猎猎作响,分明多了几许苍凉。

身旁的陈潇撑着一把雨伞,低声说道:“终于到了。”

贾珩低声道:“是啊,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陈潇闻言,清澈明眸瞥了一眼那少年,不知为何,总觉得刚才的少年身上似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赤忱。

贾珩低声说道:“潇潇,这次新政如果能成,能为大汉再延百年国祚。”

陈潇目光闪了闪,如果你能认祖归宗,又岂是延续百年?

而随着一艘艘船只陆陆续续放着缆绳,大批的锦衣府卫开始迅速从船上下来,在渡口四周布控。

而南京六部以及都察院等南京留守的官员,连同江南大营的军将都在远处撑着一只只伞出城大批相迎。

因为贾珩是代天巡狩的钦差,又兼领着督问新政的差事,哪怕南京六部以及一些致仕官员再存着其他念头,此刻也要出城相迎。

再说还要当面见过贾珩,探一探这位卫国公的口风。

贾珩从船上缓缓下来,在大批锦衣府卫的簇拥下,向着相迎的人群快速而去。

在场文官南京礼部尚书袁图为首,此人还有一个身份,是楚王陈钦的老师,武将则以安南侯叶真为首,以及江南大营的武将。

双方见面寒暄,招呼着。

安南侯叶真豪迈面容上现出笑容,目中见着热切之意,拱手说道:“卫国公,许久不见了。”

去年离开江南之时,眼前少年还仅仅是武侯之爵,不想短短的几个月就已是大汉三等国公,威震四夷。

当初所有对北疆大战的担忧,如今看来,这一切都是杞人忧天。

袁图笑眯眯地看向那蟒服少年,寒暄说道:“卫国公这一路鞍马劳顿,辛苦辛苦。”

此刻,贾珩拱手说道:“贾某见过袁老先生,见过诸位大人。”

纵然他是国公和新贵,但不少人都是隆治一朝的旧臣,上了年纪,礼数上也当有所周全。

袁图高声道:“老朽在江南,听闻卫国公领王师在北疆大破胡虏,心头欣喜难言。”

由两江总督贬谪为户部侍郎的沈邡,眉头微皱,目光冷意闪烁,看向那蟒服少年,心头不由响起阵阵冷笑。

纵然新政能成,卫国公也要得罪他身后这些江南的官员士绅。

彼等哪一个不是有子弟在江南置产营田?良田千顷,阡陌纵横?

此刻,周围金陵的官员除沈邡之外,还有户部尚书谭节,吏部尚书董崇学,吏部侍郎吴鹤飞、应元鲁,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邝春,工部尚书严茂,兵部尚书解岳等一群高级官员,都是看向那少年,有的倒不是头一次见到贾珩,有的则是头一次见。

事实上,除了户部和兵部还管着一些事务,南京六部的官员大多数是养老赋闲的状态,有不少是隆治一朝的旧臣。

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官僚阶层,新政要绕开这些人,根本就不可能。

一旦地方上发生流血冲突,彼等定然大做文章,攻讦新政为恶政。

现在,帝婿身份的贾珩直接奔着这些人施压,威逼利诱,反而能将新政推行造成的损害最小化。

因为……都是要脸的人!

没有到你死我活的时候,顶多是发几句牢骚,想要论堆儿、耍赖,神京中枢的内阁群臣乃至天子都可能下旨申斥,影响自家子弟的仕途。

确定要为了每年多缴的一些赋税,影响自家子弟仕途?

小主,

既然都有软肋,那就砸不烂瓶瓶罐罐,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就像买了烂尾楼的某群体,只能忍气吞声,甚至都不能像普通百姓那样各种渠道发声。

而杜家家主杜万倒没有来,其子杜佑倒是领着几个扈从在一众致仕士绅之列,打量着那谈笑风生的少年。

贾珩这边儿已经与袁图等人寒暄而毕,众人浩浩荡荡地向着金陵城而去,风雨在天穹上纷纷扬扬飘将下来。

而身后船只则在一辆辆马车的安排下,前往金陵城中的宁国府。

酒楼之中——

南京的官员围拢着一张张桌子落座下来,多是偷偷打量着那少年,暗暗观察。

袁图道:“去岁,女真虏王鼓噪海寇,大乱江南,得亏卫国公力挽狂澜,否则金陵还有一场浩劫,而后卫国公又去了北方迎敌东虏,那时老夫就与严大人说,卫国公此去定然马到功成,威震大漠,果然,卫国公去了北疆之后,大获全胜,执虏酋而还,献捷于太庙,我等隆治旧臣,闻之无不泪湿衣襟,喜极而泣。”

贾珩道:“袁老先生过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