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苑,熙和宫
大汉文武群臣以及京营有功众将都随着内监进入熙和宫中,贾珩已经先一步落座下来,而崇平帝也在金銮椅上坐定身形,看向下方的一众文武群臣。
“臣等见过圣上,圣上万岁万万岁。”众臣进入殿中,纷纷朝着崇平帝见礼。
“诸卿都免礼平身罢,看坐。”崇平帝今日态度明显温和许多,让下方习惯了天子不假辞色的众大臣,心神也不由放松了许多。
在一个个内监的引领下,殿中众臣相继落座,正襟危坐,齐齐看向崇平帝,也有不少将目光投向下首一方长几后的蟒服少年。
崇平帝的声音在整个殿中响起,宛如金石铮铮,道:“这次永宁伯平叛中原,安抚河南之后,又临危受命,马不停蹄地前往淮安府抗洪备汛,可谓勤于王事,劳苦功高,当有所奖赏才是。”
贾珩在下方起得身来,迎着大汉文武官员的瞩目,朝着崇平帝拱手,朗声道:“为国家公事奔走,微臣不敢居功,至于抗洪备汛,微臣既领皇命,办好差事就是本分,更不敢持之为功,况圣上对微臣奖赏不少,实不敢再贪心不足,痴迷名位。”
在场众人都看向那身形挺拔,气度沉凝的少年,听其一番慷慨陈词,心思各异。
崇平帝面色和缓,说道:“古人言,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贾卿在河南平乱以后,整顿吏治,安治百姓,营堤造堰,使中原百姓在雨汛时节,不蒙丁点水患之灾,于内政一途确有殊功,及至南河危殆,临危受命,领军奔赴淮安,一驻河堤月余,与士卒同甘共苦,直面洪峰,险恶之处不下两军争胜,此非卿之责,而为卿之功!既武勋有功于社稷,朕岂能不赏以爵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贾珩是武勋,以目前的功业,加兵部尚书已是极限,以其年纪、资历、威望,总不能加三孤,那么就只能在武勋爵位上晋升,提升俸禄,恩荫嗣子。
言及此处,崇平帝沉吟片刻,吩咐道:“内阁拟旨,晋永宁伯贾珩为一等伯,以酬其在中原、江淮领兵抗洪保漕之功。”
升赏了贾珩的爵位,京营中一些军将的爵位,也可顺势升赏,用之以笼络军心。
而且作为整军经武的主事人,竟连一等伯都没有,实在也说不过去。
贾珩面色微肃,见此也不好推辞,声音带着几分感激,说道:“臣谢圣上隆恩,皇恩浩荡,感佩莫名。”
到他这个位置,除非晋爵为侯,才会有实质性提升,但侯爵没有说得出去的外战军功作为依托,根本不可能,纵然是三等侯也需要外战功劳。
那么晋爵一等伯,也就在俸禄上有所提高,还有承袭子嗣的次数有所不同,当然还有说出去或许更好听一些。
事实上,大汉的公侯伯三等,往往在第三等卡的最严,这是用来定名器规制的标尺,但之后具体的几等迁转,就是用来酬劳一些不足以封侯、封公,但偏偏又立了功劳的武勋。
只是二等伯差不多就可以酬他之功了,天子这是一步到位地加恩,以后再有非外战的小功劳,也就默契的不用计功了。
杨国昌在下方坐着,闻听崇平帝之言,皱了皱眉,张了张嘴,有些想要谏言,但这般回师凯旋的日子,却又有些不好搅扰天子的兴致。
而且为着二等伯还是一等伯,哪一个更合适而争执,也大失宰辅体统,连牛继宗那等饭桶都是一等伯,让小儿一等伯就是了。
此刻,除却杨国昌皱了皱眉,殿中官员倒没有什么反应。
显然天子没有因贾珩克定内乱而封侯,就是一些文臣的政治底线。
大汉武勋,开国封了四王八公十二侯,这是定鼎之功,太宗时期也封了一些侯伯,侯爵多是在西北、西南与蛮夷相争而立下功劳的武勋。
崇平帝沉静目光看向下方一众将校,道:“京营有功将校,兵部的封赏不日也会下来,如有功于社稷,实心任事,朕不吝功爵之赏。”
大汉不仅有超品的公侯伯,还有将军、轻车都尉、云骑尉等各种爵位,他也需要培养一批崇平武勋。
“我等谢过圣上,圣上万岁万万岁。”前来就宴的京营军将,闻言,都是面带喜色,军心大悦。
一些文臣见着这一幕,眉头紧皱,心情阴郁莫名。
暗道一声,武勋势大,此非社稷之福。
崇平帝封赏完贾珩,目光扫过殿中文武群臣,道:“诸卿用膳罢,戴权,让太乐署敬献乐舞。”
戴权闻言,应了声是,转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