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心灵的和谐共鸣

影子之心 时光翻书人 5587 字 3个月前

经过一番努力,文化广场的扩建工程终于顺利启动。在建设过程中,韩一一和林夏亲自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要求。

几个月后,崭新的文化广场落成。广场上新增了舞台、图书馆、电影院等设施,成为了村民们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看着村民们在文化广场上尽情享受文化生活的快乐,韩一一和林夏感到无比欣慰。但他们知道,乡村发展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他们将继续为乡村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在韩一一和林夏的努力下,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许多非遗技艺从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逐步回归到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中。例如,一些畅销的文创产品巧妙地融入了非遗元素,像梁平竹帘蓝牙音箱、苏州缂丝手提包、哈密刺绣耳机等,这些产品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既点亮了产品的设计灵感,又赋予了非遗技艺时尚气质,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其次,“非遗+文旅”的模式依托非遗资源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比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通过展示剪纸、泥塑、皮影等非遗工艺品和衍生品吸引游客;广州西关永庆坊旅游区举办钉金绣裙褂非遗时装秀,让游客大开眼界;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画廊景区则让游客亲身参与土家织锦、手工鞋垫、编制草鞋等非遗工艺,沉浸式地感受当地风土人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者,“非遗+文娱”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讲述非遗技艺和传承人的纪录片不断涌现,细致地展现工艺制作过程,传递工匠精神,受到大众关注。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众多非遗手艺人开设自媒体账号,通过展示作品、分享教学视频和讲解非遗知识等方式,拉近了非遗与大众的距离,吸引了大量粉丝。此外,一些影视剧也越发注重服装、道具、场景中的传统手工元素,如《延禧攻略》中的“绒花”、《天盛长歌》中的“蜀锦”等,这些传统手工不仅营造出作品的历史质感,也让观众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

同时,非遗技艺直接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让非遗工艺品延续商品属性,保持了非遗的内生动力。数据显示,我国七成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乡村,2021 年天猫平台上成交过亿的 14 个非遗产业带,有一半来自县域及以下地区。许多非遗从业者在保持原生技艺本真性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开发非遗衍生产品和多元业态,打造非遗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满足年轻用户时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过去一年在网络平台购买非遗相关产品的人群中,90 后群体占比超过 40%。与此同时,非遗营销推广、创意研发、IP 授权应用、数据资源服务等配套产业也为现代非遗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另外,科技赋能为非遗传承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新媒体平台聚合了非遗项目、产品、传承人和消费者,拓宽了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和消费的空间。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开设网上店铺,线上成为销售的主要渠道。抖音等平台上的非遗主题视频数量庞大,覆盖了绝大部分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其发起的相关活动让非遗技艺受到更多人关注,促进了非遗市场的开发和消费增长。而且,三维建模、5G 直播、AI 合成、VR、AR 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网络用户带来了沉浸式、交互式的非遗体验。

最后,非遗纳入教育体系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不少学校将非遗引进校园、带进课堂,一些高校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特聘教授、成立非遗研究基地、开展非遗研培项目并开设非遗选修课程,中小学、幼儿园也将非遗技艺融入艺术课程和学前教育体系,让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总之,“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已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共识,非遗不再只是静态的文化符号,而是成为了活态的文化“有机质”,在现实生活中结出了累累硕果。

随着传统文化技艺传承和发展取得显着成果,韩一一和林夏又把目光投向了乡村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们发现,虽然乡村的经济在不断进步,但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和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韩一一忧心忡忡地对林夏说:“林夏,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发展,而忽略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林夏点头表示赞同:“没错,我们得想办法推动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他们首先组织了一系列的环保宣传活动,向村民普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同时,邀请专家为村民们进行生态农业的培训,教授如何合理使用农药化肥、进行水资源保护和土壤改良。

为了鼓励村民采用生态农业的方法,韩一一和林夏还争取到了政府的补贴政策,对积极参与生态农业的农户给予资金支持和奖励。

然而,在推广生态农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部分村民习惯了传统的种植方式,对新的方法持怀疑态度,担心会影响产量和收入。

林夏耐心地对村民们解释:“大家放心,生态农业虽然前期可能需要一些投入和改变,但从长远来看,不仅能保护土地和环境,还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价格。”

韩一一则带着一些愿意尝试的村民,建立了生态农业示范田,通过实际的成果来打消大家的顾虑。

经过一季的努力,示范田的农产品不仅产量没有下降,而且因为品质优良,在市场上卖出了更高的价格。这让其他村民看到了生态农业的好处,纷纷开始转变种植方式。

与此同时,韩一一和林夏还积极引进绿色产业项目,比如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源利用等。但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难题。

他们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各个部门和企业之间,寻求合作和支持。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成功引进了一家专业的绿色能源企业,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韩一一和林夏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但他们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乡村的未来将会是一幅山清水秀、产业兴旺的美好画卷。

然而,就在他们为乡村的发展努力拼搏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给乡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韩一一和林夏第一时间投入到救灾工作中,他们组织村民自救,调配物资,安置受灾群众。但面对满目疮痍的乡村,他们感到无比心痛。

林夏看着疲惫的韩一一说:“一一,这次灾害让我们之前的努力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怎么办?”韩一一坚定地回答:“别灰心,这是一次挫折,但也是一次重新审视和提升我们乡村抗灾能力的机会。”

他们在救灾的同时,开始思考如何加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他们制定了新的规划,包括修建更坚固的水利设施、完善预警系统、加强灾害应急演练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乡村逐渐从灾害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让乡村更加坚固,村民们的防灾意识也大大提高。

韩一一和林夏望着重新焕发生机的乡村,心中充满了感慨。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他们的引领下,乡村不断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经历了自然灾害的考验后,韩一一和林夏更加坚定了要让乡村变得更强大、更有韧性的决心。

他们意识到,仅仅依靠农业和传统产业还不够,必须发展多元化的经济模式。于是,他们开始探索乡村电商的可能性。

韩一一说道:“林夏,现在电商发展迅猛,我们可以把村里的特色产品通过网络卖到更远的地方。”林夏回应道:“对,但是我们得先培养村民的电商意识和技能。”

他们邀请了电商专家到村里举办培训班,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开设网店、拍摄产品图片、进行线上营销。然而,一开始,由于物流不畅和品牌知名度低,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韩一一和林夏没有气馁,他们积极与物流公司协商,争取更优惠的配送价格和更快捷的服务。同时,加大品牌推广力度,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广告等方式提升产品的知名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村里的电商业务逐渐有了起色。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在网上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订单不断增加。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随着业务量的增长,产品的质量把控变得尤为重要。一些村民为了赶订单,忽视了质量,导致部分顾客投诉。

林夏着急地说:“一一,质量是我们的生命线,必须要严格把控。”韩一一点头道:“我们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加强监督和检验。”

他们建立了质量检测小组,对每一批出货的产品进行严格检查。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坚决不予发货。同时,对村民进行质量意识的教育,让大家明白只有保证质量,才能赢得长久的市场。

在解决了质量问题后,韩一一和林夏又发现,电商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和个性化服务。他们鼓励村民开发新的产品款式和包装,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比如,将农产品进行组合包装,推出适合送礼的礼盒装;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定制化的手工艺品。

就在乡村电商蓬勃发展的时候,韩一一和林夏接到了一个重要的合作邀请。一家大型企业看中了村里的发展潜力,希望与他们合作,共同开发乡村旅游和康养项目。

韩一一和林夏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与企业的谈判中,他们要确保合作条款有利于乡村的长远发展,保障村民的利益。

经过多轮艰苦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合作协议。项目启动后,村里开始大规模建设旅游设施和康养中心。但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土地征用、村民安置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韩一一和林夏深入到村民中间,倾听他们的诉求,积极协调各方利益。他们努力做到既推进项目建设,又让村民满意。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些不理解和反对的声音,但他们始终保持耐心和诚意,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旅游设施和康养中心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养生,为乡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韩一一和林夏看着日益繁荣的乡村,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但他们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着他们去迎接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