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开拔,向着梓潼西方的渡口进发,几日前,北上绕道涪江上游,然后在浅水区渡江的杨朝南,早已命令骑兵快速南下。
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轻取对岸渡口,并让后续抵达的麾下步卒建立防御工事,骑兵则放出去,袭杀来援蜀军。
现在涪江两岸渡口,已经牢牢掌控在姬长伯手中。
并且他还给这座渡口小城起了个名字,“绵阳!”
很快,涪江绵阳段迅速搭起浮桥,数十艘船只连在一起,搭起数座浮桥,以一天万余人的速度,迅速渡江。
先头部队,携带三天粮草,过江后,迅速推进,扩大绵阳控制区域,修筑营房工事,给后续大军入蜀创造条件。
从年关的巴蜀梓潼大战,到现在才春分时节,不过月余,巴蜀之间再燃战火。
入蜀之后的一路上,凭借着蛮夷战士对地形的熟悉,巴军行军颇为顺利。
控制绵阳渡口之后,临近涪江渡口的绵阳城也被很快被巴军攻占,姬长伯的行辕就定在了这座小城。
刚抵达绵阳的姬长伯,入驻城主府。
前线的军报陆陆续续送到绵阳城主府。
巴军在蛮夷士卒的指引下一路西进,一路势如破竹,多座万余人口的小城被收入囊中。
然而,当接近蜀地边境一处险峻山谷时,前方探子来报,此地有一座关隘,发现蜀军重兵把守。
姬长伯眉头紧皱,“此地叫什么?”
身边斥候回道,“白马关!此关前方,还有一条规模不下梓江的凯江!天堑阻隔,乃是蜀都北部最后的屏障!”
白马关?……
巴军攻势受挫,不得不在白马关停下,邓麋的北上骑兵和雷勇的南下也都遇到了蜀军的阻击。
巴国大军控制绵阳,北抵群山,南达白马关。
步兵米福安部率先抵达白马关,打造攻城设备,准备进攻白马关。
军报送来,看着地图上,犹如钉子一般的白马关,姬长伯一筹莫展。
以往自己打的都是防守战,野战也都是防守方,这种主动攻城的战争,还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