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州宁大人在桐州军叛变后,非常“为难”地、“半推半就半强迫”地也从了黄州。因为宁大人一直以来官声不错,甚至还有当地人硬找借口说他是不忍心百姓遭难。
很快便有人打脸这种无耻的说法,原本朝廷要打的是黄州,现在桐州成了黄州的第一道防线,这分明是害桐州人啊。宁大人有铁腕抓了一批人,好好说你们不听,给你伪装下温和你们不要,咱们就直接上手段吧,撕掉了那层温和的面纱。
朝廷考虑到梧州军和桐州军以往的关系过密,派通州军做了前锋主力,冲击桐州城。这种打法和雁州保卫战不同,因为城里的百姓也是大梁人,所以打起来格外慢。
就是叛军也都选在了狂野处交战,桐州和黄州的百姓太多了,谁都不愿意担此恶名。虽然明知道迟早会走到那一步,但现在还不到时候。
津东水师的胡将军接到了一封密旨,让他加强津东沿海负责的巡逻工作,一旦发现不明人士登岸,可以直接斩杀。皇帝的担心并不多余,之后的几年胡将军在津东沿海强杀的上岸兵匪,人数可谓众多。
当年一起训练的新兵们,如今有的是朝廷军,有的成了叛军,个中滋味不是普通人能感受的。当然普通人,也看不到战场上的风云变化,他们对于战局的把握来自口口相传,来自奔波在路上的难民。
朝廷军占上风的时候,桐州方向出来的难民就多,反之难民数量锐减。甚至有些市井之人,专门做起了这等传递消息的生意,但很快他们便被大梁朝的晋王抢走了生意。
就像傅先生临走时的忠告一样,赵翰武无法给晋王提出政治上的建议,但把握风向这种事确实每个商家都会做的。当赵瀚文听说有市井之人传递消息挣钱时,他便向晋王进言这样有问题。开始的时候,这些人确实是传递消息赚钱,但到了后期有可能就会收了叛军的钱,鼓吹叛军的优势。
晋王倒是没说出杀了便是这样豪气冲天的傻话,实际上这些人一旦开始就不能明着处理他们了。赵瀚文趁机进言,不如由衙门定期将战况抄在各个州城衙门外的告示板上,免费看。而且写的时候,不能只报喜不报忧,要客观,还可以写点特别的事,时间久了,百姓自然更信任官府。
“瀚文啊,你为本王的打算,本王都看在眼里。”晋王心动了,但是在他进宫促成这件事之前,还得先看看赵瀚文的意愿。
“小人愿意为朝廷赴汤蹈火。”善解人意的赵瀚文,看懂了晋王的意思,当即跪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