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有困难,找上级

自行边缘化的津东水师再次回归众人视线中,有略知一些前尘往事的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陛下和王阁老早有应对之法,却一直没有提出来,直等到他们自己讨论到无人可战时才说,这是试探?还是还有其他的深意。

更有人想到这津东水师这么多年来,不声不响,不缺钱,是不是陛下私人拿钱贴补的,为了就是靠海的东南。越想越觉得皇位上的陛下深不可测,当年一众兄弟中稳稳当当了做了几十年太子的人,怎么可能登基后就变了一个性子。

之后的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朝廷关心东南海盗一事,特别派出了津东水师前去帮忙剿匪。至于东南王梁广怎么想,这事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最近的一场断亲官司,让全天下都知道东南有海盗,也让大梁朝的书生们吵成了一团。这事皆因芷州王大人继上一封引发剿匪一事的奏折后,又上了第二封奏折。

话说回到那日芷州城的府衙里,王大人处理公事的大厅里,第一次塞进了那么多人。一众女眷,跟着王夫人坐到了正厅后的一间屋子里,屋子门和窗户大开,只用纱帘遮住人影。正厅里赵老爷、身体还没完全恢复的赵瀚文也第一次露面,赵翰武在一侧稳稳扶着自己哥哥。这三人站在正厅左侧,后面还站着不少书院的学子,其中就有李鸿。

刘老爷带着老二刘守备、老三刘守徳站在右侧,后面也有书院的学子,看其站位,这些和左边是对立的。

黄老先生,李展等人站在中间的位置。芷州府衙的差役们上次同时应对这么多人,还是水灾的时候。但这次不一样,在场的这些人在芷州城都有头有脸的,他们又要维持秩序,又不能得罪这些人,承压能力差的已经开始冒汗了。

“刘老爷,书院里一些关于黄州一事的揣测,听说是从贵公子口中传出去的。这事,你是否提前知道?”刘老爷来之前,王大人已经问过一波了,了解了些基本情况。

“王大人明鉴,这事绝不是我儿子做的。前几日说起黄州一事,他对赵家的遭遇还十分难过,他不是这样的孩子。”刘老爷这话说得很自信,刘守徳还劝过他呢。

“刘老爷,我说的是你家的二少爷。”王大人指了指刘老爷身后站着的刘守备,这人心虚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

废灵

“我说的也不是假话,黄州城里人人都知道他们家枫娘被人掳到海上去了,剩下那个不知道是怎么回来的。”刘守备虽然害怕,但自认说的是真话,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能说。

这话一说,屋里有人尖叫了一声,声音像是一个妇人。李展脸色一变,他听出这声音正是卢巧的声音。

正厅里站在左边的学子们,痛斥刘守备不是君子,不该随意议论此事。右边的学子反问这事发生了,为什么不能说,又不是捏造事实。上面的王大人头痛欲裂,清官难断家务事,现在是家务事的升级版,真话与谣言混在一起,该如何理清头绪,这一瞬间,他有些理解李澄了。

场面乱作一团,学子们找到一个机会,就要开始辩论上一番,若不是当地父母官王大人还坐在上面,怕是到最后还想挥上几拳。 横刀夺爱

王大人这一天没有一件顺心事,一直在后悔自己的上一个举动,比如后悔让赵夫人带着李澄进来,又比如后悔让黄先生带着学子进来,更后悔的是把相关人士都找了来。到最后,他最后悔的是今天为什么要开门。

这场说不清、理还乱的官司一直持续了半个月。每天晚上,各回各家,每天早上,再到王大人这集合。来的学子越来越多,甚至有一些先生也借着管理学子的名义,混了进来旁听。

芷州城百姓听说乱传话会被抓到衙门,纷纷收敛,一时间流言蜚语少了不少,对赵家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言论再次占领了上风。

但仍有一部分在暗搓搓地想李澄要是和枫娘一起被抓走不就没这么麻烦了?她这么活着心不累吗?她要是死了,是不是会更好。

当然这些人是绝不敢把这种想法说出来的,他们不想让人觉得他们思想阴暗,但他们又隐蔽地希望事情如他们期望的方向发展,这其中就包括了一部分学子。这些学子就是那部分坚定地认为李澄应该出家,不该拖累家中幼弟的人中的一些人。

李澄不怕死,但是她死不死不是别人来决定的,这事得她自己说的算。她不但这么想,也把这话就这么说了出去。她的话通过女子药堂,被传到了很多女人的耳朵里,又传到了很多人家,一时间这话被大家广泛议论。

越来越多的女人们同情李澄,因为李澄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她们长久以来遭遇的缩影,包括王夫人和王小姐在内的人,都开始默默支持李澄的想法,和李家剥离开来,不出家也不自尽。现在已经没有了定亲这个选择了,李澄不肯定亲,认为定亲就是不义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没人敢娶李澄了。娶李澄就是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没必要,没好处,没价值啊。

在这种情况下,王大人写下了第二封奏章,请朝廷来看看这事到底该怎么办。朝廷是有这种制度的,遇到解决不了的事,可以反应到上面集中处理,但因为一场飞来横祸,一个女子要出宗这是第一次。

对于起因,众人看法挺一致的,舆论害人,尤其现在朝廷要剿海盗,更不能让海盗受害者再受伤害,这是没有异议的。但要出宗,能站在朝廷上的大臣们是没有一个会在明面上支持的,不站在朝堂上开骂,就已经是他们最大的支持了。

上一波朝廷混战中略慢于七皇子的晋王,是第一个开口为李澄说话的人。皇室是最讲究礼法的地方,但通常办着最不守礼法的事。公公抢了儿媳的、姑父娶了自己媳妇好几个侄女的,这些人可都是皇室成员,这还是明面上的,暗地里的当然更多。综上,晋王觉得这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至少和赵家已经给他的和许诺了即将给他的比,完全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