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还京乐·其六

会宾楼里,座无虚席,会宾楼里原本的店小二忙得脚不沾地,有了漱芳斋一众的帮忙才好点。四大才子闲不住,一边端菜倒酒一边唱起了曲子。

“来至在,黄草坡前见一个牧童,头戴着斗笠,身披着蓑衣,手拿着胡笛,口里吹的全是莲花落。”小蚊子在大堂里唱起了小曲子,引得众人纷纷拍手叫好。(京剧《小放牛》选段)

小虫子拿着筷子筒站在大堂中间:“唱曲子,我小虫子金嗓子最好。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身做犬马我就当报还。”(京剧《苏三起解》选段)

小虫子唱完,小桌子就迫不及待地接上:“今天咱们四大才子高兴,我小桌子不得不唱。外面书生样里面是贵人装,真叫我羞愧又惊慌。乌鸦怎能配凤凰,像他的衣裳一样不相当,不相当。”(黄梅戏《江山美人》选段)

小凳子哒哒哒跑上来,清了清嗓子:“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瞒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将状纸押至在爷的大堂上,咬定了牙关你为哪桩。”(京剧《铡美案》选段)

(明末清初,中国的戏曲就已有花雅之争,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写到“雅部即为昆山腔。花部即为京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谓之乱弹”。在故事设定的乾隆二十四年,京剧其实并没有形成,所以此时人们普遍接触的戏曲还多是昆曲或者乱弹。在乾隆五十五年,徽班三庆班第一次进京献艺,风头一时无两,成为京都第一名班。乾隆末嘉庆初,四喜、春台相继进京,到了道光初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并列为四大徽班;道光后期,戏庄演出,必徽班。所以最终“花雅之争”花部胜出,雅部式微,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但因为作者没什么文化,不知道那时有哪些小曲子,而且我定的四大才子的人设也是不会唱昆曲,只会唱小曲子,所以就只能用一些京剧选段。轻喷。)

“好!”

“再来一曲!”

食客纷纷叫好。

尔康笑着看着他们:“这四个笨等儿真是染上了小燕子病,一刻闲不得,唱着地道的中国小曲,真是会宾楼一奇呀。”

(中国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周初,于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贾村出土的一个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内底刻的铭文有这样一句话,“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意思是武王打败了商国,就在庙里祭告上天说: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由此统治民众。所以此时“中国”的意思是天下的中央;直到宋代才萌发了“中国”是和外国相对等的国家的概念,宋初学者石介专门写了一篇《中国论》,其中说:“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到了元朝,便开始了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忽必烈派往日本的使臣所持国书,称己国为“中国”,将日本、高丽等邻邦列名“外夷”。明清依旧沿袭“内中外夷”的华夷世界观,虽然此时中国没有作为正式国名,但是也是被中国这个词也是在被使用的。)

紫薇笑道:“他们岂止是‘会宾楼的一奇’呀,还是‘漱芳斋的四宝’呢。他们四大才子啊是各有千秋。”

就在这时,一阵悠扬的琴声突然飘扬在会宾楼里,这美妙的旋律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而过,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人们纷纷转过头去,想要探寻这动人音乐的来源。只见班杰明优雅地拉着小提琴,缓缓地从外面走了进来。他的动作轻盈流畅,仿佛与音乐融为一体。而那首动听的曲子,正是众人共同完成的那首《当》。

一阵箫声从楼上传来,箫声和小提琴声混合在一起,众人向二楼看去,只见箫剑穿着一袭青灰色长衫,缓缓从楼梯上走下来。

这首曲子的旋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感情。随着班杰明和箫剑的演奏,整个会宾楼都沉浸在了音乐的海洋中。客人们静静地聆听着,感受着那动人的旋律所带来的温暖和感动。一曲毕,满座叫好。

“箫剑!”

“哥!”

众人一起围住箫剑,兴奋极了。

“各位,别来无恙。”箫剑笑道。

小燕子说:“哥,你怎么会在这里?”

“我住这家客栈已经住了好几天了,我才奇怪呢,你们怎么会在这里,而且还穿成这样。”箫剑问道,“还有一位姑娘,怎么没看到?”

永琪说:“你说的是晴儿吧,她今天没有来。”

柳青挠了挠脑袋:“怎么,你们大家认识啊?”

柳红说:“这位箫剑先生是我们的客人。”

小燕子蹦到箫剑身边挽住他的胳膊:“柳青,柳红,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啊,这是我哥哥,真的是我哥哥。”

“哦,我懂了,你们结拜了是不是?”柳青想起小燕子和紫薇在大杂院的院子里结拜的样子,下意识说道。

小燕子轻拍了一下柳青:“哎呀,不是结拜了,是真的我哥哥,亲生的哥哥!”

众人还准备继续寒暄几句,却听得客人催着要酒要菜,于是各归各位,跑堂的跑堂,收拾的收拾,班杰明和箫剑便在大厅中间,一个拉琴,一个吹箫,会宾楼里的箫琴合奏,余音袅袅,绕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