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赵国庙堂也是风起云涌,长平之战秦国斩杀赵国将士45万,赵国主力一战被秦国全部消灭,今后再无称霸六国的希望。赵国上到朝堂上的君君臣臣,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对秦国恨之入骨。
烈日当头,赵国宫殿在烈日的照耀下显得金碧辉煌,彰显着赵国曾经的辉煌与强大。然而,如今的赵国已如落日余晖,渐渐走向衰落。殿内的高高在上的王座雕刻精美,但赵王却坐得并不安稳。他深知赵国面临的危机,而群臣却束手无策。
殿内赵国大臣争论不休,赵王的表情阴晴不定,虽然赵王已经下令羁押嬴政母子,但是赵国君臣对这件事的态度却走向两个极端,一部分被仇恨冲昏头脑的大臣极力建议诛杀嬴政母子,他们的理由主要两条。
一是老秦王已死,白起已死,秦国王权交替之间内部定然动荡不定,此时起大军攻打秦国定然能将秦军打的节节败退。
二是邯郸之战,诸国援赵,证明关东诸国团结一心还是可以战胜秦国的。此时杀嬴政母子正可以证明赵国出兵抗秦的决心,赵国作为三晋之首振臂一呼,韩魏景从,楚国受秦国欺压已久定然不会放过这个报仇的机会,此时四国合纵已成,齐燕见大势已成,定然也会想从中分一杯羹,六国合纵成已,秦国危已。
而另一部分清醒的臣子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
一是老秦王、白起虽然已经死了,但是秦国百万大军没有死。虽然秦国王权交替,但是老秦王早就让下一任秦王安国君参与到秦国国政的处理当中,王权交替不会引起秦国出现大的波动。
二是长平一战,赵国阵亡了45万青壮将士,早已经不是三晋之首,韩国魏国不会听从赵国的安排,邯郸之战就是例证,若无信陵君窃符救赵,邯郸早已不存。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如果先杀了秦质子,斩断了自己的退路,秦国再以此为借口,联合燕国东西两个方向攻打赵国,韩魏畏于秦国的兵威,且并无出师之名,赵国再无回天之力,社稷宗庙恐将不存已。
只见公族派的代表,赵胜拱手从队伍中走出,开口道:
“启禀大王,臣以为此时万万不可杀质祭旗。两次大战后,我赵国国力骤降,若我们贸然行动,恐怕会引发两国大战。并且,质子乃是秦王之孙,若我们杀了他,秦国必不肯善罢甘休,这对我国不利。”赵胜言辞恳切地说道。
“大王,臣等也赞同公子胜所言。并不是臣等畏战,而是目前我国的确实不宜开战,贸然杀质祭旗不但会将我赵国置于被动,而且会惹恼秦国,同时我赵军也师出无名啊,大王!还请大王三思!”,布衣派的重臣廉颇也上前拱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