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洪武四年十二月

宋濂(再次出列,恭敬地说):“陛下,臣以为可以鼓励开垦荒地,给予开垦者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减免赋税等。这样既能增加粮食产量,又能让百姓有更多的土地耕种,从而安居乐业。”

旁白:宋濂的建议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在那个时代,农业是国家的根基,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刘伯温(接着说):“陛下,臣认为还应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良好的水利设施可以保证农田的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臣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利普查,对那些年久失修的水利设施进行修缮和扩建。”

朱元璋(频频点头,眼中露出满意的神情):“伯温此计甚妙。水利之事,关乎国计民生,必须重视。朕命工部尽快制定水利建设计划,务必在春耕之前,完成部分水利设施的修缮工作。”

李善长(上前说道):“陛下,商业的发展也不容忽视。如今国家统一,交通便利,正是发展商业的好时机。臣建议在各地设立商税机构,规范商业税收,同时鼓励商人开展贸易活动,促进物资的流通。”

旁白:李善长的建议让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商业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担心商业的发展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商人的投机倒把、贫富差距的扩大等。

朱元璋(思考片刻后说):“李丞相所言有理。但在发展商业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管,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朕命户部制定相关的商业法规,确保商业活动的公平、公正。”

胡惟庸(眼珠一转,说道):“陛下,臣以为还可以鼓励海外贸易。我大明地大物博,物产丰富,通过海外贸易,可以将我们的商品销往海外,同时引进一些国外的奇珍异宝,增加国家的财富。”

旁白:胡惟庸的建议引起了朝堂上的一阵议论。在那个时代,海外贸易还相对较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有人对海外贸易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认为这是一个发展国家经济的好机会;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担心海外贸易会带来一些未知的风险,如海盗的侵扰、文化的冲突等。

第四幕:决策与展望

场景:朝堂上的讨论逐渐接近尾声,朱元璋综合众人的建议,做出了一系列的决策。阳光洒在殿内,给这个庄严的朝堂增添了一丝温暖。

小主,

朱元璋(神色庄重,声音坚定):“众爱卿,今日朝堂之上,诸位各抒己见,让朕受益匪浅。朕决定,按照大家的建议,选派官员巡查民情,鼓励开垦荒地,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规范商业税收,同时谨慎开展海外贸易。这些举措,关乎我大明的兴衰成败,希望诸位爱卿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将此事办好。”

旁白:群臣纷纷跪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他们的声音在奉天殿内回荡,充满了决心和信心。

朱元璋(看着跪地的群臣,心中感慨万千):“朕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的疾苦。如今有幸得天下,唯愿能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朕希望诸位爱卿能与朕同甘共苦,为我大明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善长(抬头看着朱元璋,诚恳地说):“陛下放心,臣等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伯温(也抬头说道):“陛下心怀天下,臣等定当追随陛下,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图富强。”

胡惟庸(脸上堆满了笑容,说道):“陛下英明神武,在陛下的领导下,我大明必将繁荣昌盛,万邦来朝。”

旁白:朱元璋听着群臣的表态,心中感到一丝欣慰。他深知,治理国家并非易事,需要君臣之间的共同努力。虽然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挑战,但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朱元璋(挥手示意群臣起身,目光坚定地说):“今日之事,就到此为止。诸位爱卿回去之后,务必尽快落实各项决策,有任何问题,及时向朕汇报。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