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堂以后,他叫管家去库房找了个好礼物准备去莫家拜访,结果吃了个闭门羹,门房说他家世子不见他让他回去,还警告了他。
县令额头上的汗直冒,世子该不会是要追究到底吧?
回去以后他就吩咐手底下的人不管谁来见林有才或是要私底下偷偷泄露林有才的消息出去扣响钱派去守牢房。
守牢房可不是一个好差事啊,油水难捞还环境差,什么老鼠蟑螂都有,里面的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上断头台了。
一进到里面就感觉阴风阵阵的,恐怖极了!聪明的人这时候都不会背着县令阳奉阴违,偷偷进行与林有才有关的买卖。
曾经有多么威风,现在就有多么可怜。判刑入狱,此时林有才就算想嚣张都嚣张不起来,屁股上的疼让他生不如死,动一下像是被用刀子挖过一样,疼得他眼泪哇哇流,要了他半条命。
经过了一个晚上的休息,他稍微缓过来了一点,脑子又可以思考了。首先是要保住性命,有命比啥都重要,但是屁股上的伤如果得不到治疗,稍有不慎感染发烧会要了他的命,现在只能不去动身体让伤口自然愈合。
但愿他爹和岳父能快点救他出去,他可不要在这里待三年,三年发生的事情那么多,谁又能保证等他出去一切都不变,不可能的。
这时的教育机构还不完善,责罚秀才还不需要学政的审核。
学政最早在地方上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长官,最早的制度形成于宋代,宋代于各路(类似于省)设监司一人管理教育事务。后来元世祖在各道设儒学提举司正副二人管理学务。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以宋濂、王祎为江南儒学提举,又以驸马梅殷提督山东学校。直至正统元年(1430),才开始普及提督学道。按明制,提督学道是各省按察使司的属员。
清初,各省提督学道仍属按察使佥事衔,由各部进士出身的官员补用。直隶、江南两地因文教发达,地区重要,清廷在直隶初设督学御史一人、江南二人,称“学院”。
没有学政的审查,林有才的案子直接由县令拍板审理定罪,这也省去了林有才这种有点社会地位又敢为非作歹的人的最后一点心思。
国家重视官员的培养通过读书入仕却也还机制不完善,科举制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直到1905年才被光绪帝废除。
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它们一步步完善,现在还不完善不代表以后不完善,历史在进步,不是吗?
徐富贵派出去的人都无功而返,连徐富贵自己都被拦在门外,县太爷的面没见着倒是见了梁师爷,不过梁师爷让他们不要来了,上头的人不会放过林有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