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金之气从右而降,清肃收敛,维持呼吸之节律。
脾胃居于中焦,斡旋阴阳,使清气上升以滋养头目,浊气下降以排出糟粕。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脉象、舌苔等外在表现,判断阴阳的盛衰与失调情况。
治疗时,或补其不足之阳气,或泻其有余之阴气,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我们生活在阴与阳的交织中,光明与黑暗同在,光阴将天地牵连。
人体与天地相吻合,放眼望去,在一定的尺度上,平衡总是有迹可循的。
人体一旦失衡,便如那狂风骤雨终日不歇,地气逆行于天。
若是修炼茁生,将自身扩大到天地层面,便又能包容万象,归于平衡之境。
阴与阳相互结合形成六种状态,分别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为阳气最盛,具有强大的向外发散、温煦推动的力量。
阳明为阳气较为旺盛,有燥化、降敛的特点。
少阳为阳气初生,具有生发、条达、疏泄的特性。
太阴为阴气最盛,有寒湿、内敛、承载的特质。
少阴为阴气稍弱,具有滋润、宁静、收藏的作用。
厥阴为阴气至极而阳生,具有阴尽阳生、生风化火的特点。
这里的“风”与“火”怎么理解呢?
在传统的阴阳理论中,阴与阳相互组合形成的六种状态通常被称为“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
风为阳中之阳,具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的特性。
寒为阴中之阴,具有寒冷、凝滞的特点。
暑为阳中之阳,炎热、升散。
湿为阴中之阴,重浊、黏滞。
燥为阳中之阴,干燥、收敛。
火为阳中之阳,炎热、升腾。
这六种状态作为天地间的不同韵律,演绎着宇宙万物的变化与发展。
在中医理论中,六气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六气为自然界的正常气候变化,但若六气太过或不及,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影响人体健康。
阴主静,阳主动,二者在不同程度的融合与对立中,展现出丰富多样的特质。
或阴盛阳衰,带来内敛沉静之象。
或阳盛阴衰,呈现出热烈奔放之态。
亦有阴阳平衡之时,和谐稳定,充满生机。
我们在养生中主要去关注阴与阳的关系,调和阴阳,避免过盛与不及,在生活中要维持阴阳平衡,遵循动静适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