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帝国在波兰占领区建立了傀儡政权——波兰摄政王国。
至于波兰人如何看待德国的这种做法......答案已经不言而喻。毕竟这不过是波兰会议王国的翻版罢了。
“但请考虑一个事实。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在法国战线部署大量兵力,这就导致东线战场的兵力相对不足。”
那些阴险的英国人和美国人,在他们主导的战争题材作品中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主角,但实际上,法国才是西线战场的真正主力,也是协约国的中坚力量。
而德国,却不得不单独面对法国的全面进攻。
“当然,英军也在战场上,但至少在战争初期,英军在欧洲大陆的远征军规模有限,所以这场战争初期,德国只能独自应对法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情报部门正在运作,如果顺利,或许比利时也会加入“凯撒联军”,但比利时兵力有限,短时间内难以提供有效支援。
“但若能解放波兰等东欧国家,使其成为我们的盟友,我们便能大大减轻东线战场的压力,同时还能腾出手来支援奥匈帝国。”
“即便我们占领了波兰......”
“波兰人会听侵略者的命令吗?他们不反抗就已经是万幸了。”
“......”
事实证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驻波兰的总督汉斯·冯·贝瑟勒(Hans Hartwig von Beseler)曾试图用种种手段拉拢波兰人参军,但波兰人给出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滚出波兰!”
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德国人还是俄国人,都只是换了个名字的压迫者。
再考虑到波兰民族主义的强烈反抗精神,与其试图吞并波兰或将其变为附庸,不如干脆让波兰独立,并扶植德国皇室成员或亲德势力担任君主,使其成为德国势力范围内的卫星国。
不仅是波兰,其他民族同样如此。
“在西线,我们牵制住法国和英国的军队,同时在东线重演‘坦能堡战役’,彻底击溃俄军,并推动波兰、乌克兰等国独立!”
历史上,在东普鲁士,仅凭区区一支军团,德军便击溃了兵力两倍于己的俄军。
若再增派一到两支军团,并确保奥匈军队在加利西亚战场不至于崩溃,胜利将指日可待。
“最后,我们再投放列宁,引爆俄国革命,迫使俄罗斯帝国尽早退出战争。”
接着,集中力量消灭法兰西,并警惕意大利倒向协约国。
这,便是全新的施里芬-汉斯计划。
当然,考虑到苏联的存在,仍有隐忧。但正因如此,汉斯认为,必须在俄罗斯帝国的版图上扶植更多独立国家,使其纳入德国的影响范围。
“无法阻止苏联的诞生?那就尽可能地削弱它!”
光是失去乌克兰这片粮仓,苏联的国力便将大打折扣,根本无法再现历史上的强盛。
从个人角度而言,汉斯甚至希望让拥有巴库油田的阿塞拜疆也独立,但考虑到德国对该地区的影响力有限,暂时只能先观望局势再做决定。
“而且,苏联这个国家的存在反而会进一步稳固德国对东欧卫星国的影响力。”
这就是所谓的“敌对共存”。
此外,为了避免重蹈拿破仑的覆辙,还必须让某个势力担任“终极恶角”,因此苏联的诞生,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这一切,目前还无人知晓,是独属于汉斯一个人的秘密——至少现在是。
......
“......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们称你为俾斯麦的继承人了。”
听完汉斯的计划,毕苏斯基瞪大双眼,满脸震惊地看着他。
既然无法直接击垮俄罗斯帝国,那就让所有可能独立的地区统统独立,以此在四面八方制造混乱,从内部将俄罗斯瓦解......
这种想法,正常人能想得出来吗?
毕苏斯基摇了摇头,心中已经有了答案——绝对不可能。
“从波兰的立场来看,这个提议倒也无可厚非,只是......”
德国的提议,当然是有代价的。
一旦接受这个协议,波兰就必须永久放弃对德国统治下波兰领土的所有权利。
更重要的是,未来必须从德皇的儿子或德国王室成员中选出一位成为波兰国王。如此一来,尽管波兰在名义上独立,但在实际上仍然无法摆脱德意志帝国的影响,哪怕不至于沦为傀儡国,也仅是略胜一筹。
但即便如此,毕苏斯基朝思暮想的波兰独立,终于触手可及。
更何况,他在接受奥匈帝国支持时,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若形势所迫,波兰或许会成为奥匈帝国的附庸。
事实上,奥匈帝国一直希望建立一个由哈布斯堡皇帝统治的波兰王国,就像波希米亚或匈牙利那样。因此毕苏斯基的忧虑并非毫无根据。
相比之下,汉斯·冯·乔侯爵的条件至少保证了波兰的完全独立,这已经足够诱人。因此毕苏斯基根本无法拒绝这个提议。
“可德皇陛下和容克们的想法,真的与你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