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广州,夏日的阳光透过诊所的百叶窗,洒在木质的地板上,形成一道道斑驳的光影。我坐在办公桌前,手中握着一杯温热的绿茶,目光落在窗外的珠江上。江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偶尔有几只白鹭掠过水面,带来一丝清凉的气息。诊所位于珠江边一座古老的天主教堂旁,教堂的钟声每隔一小时便会响起,悠远而宁静。隔壁的公园里,孩子们的笑声和老人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
我叫方芮,今年50岁,是一名心理医生。独身多年,我的生活简单而充实。除了工作,我热衷于跆拳道、游泳和滑轮滑,这些运动让我保持了良好的体力和精神状态。旅游和摄影是我的两大爱好,每当假期来临,我便会背上相机,踏上旅途,捕捉世界各地的美景和人文风情。在诊断和治疗病人时,我擅长运用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通过观察和改变患者的行为,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这天上午,诊所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她叫姜可欣,24岁,是一家网红孵化机构的培训师。她的到来让我感到一丝不安,因为她嘴角用肉色胶带强行固定上翘弧度,手提箱里装满了不同色号的口红注射器。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疲惫和无奈,仿佛在强颜欢笑。
“方医生,您好。”姜可欣的声音有些沙哑,她小心翼翼地坐在我对面的椅子上,手提箱放在脚边。
“姜小姐,您好。”我微笑着回应,试图让她放松下来。“请告诉我,您最近遇到了什么困扰?”
姜可欣低下头,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痛苦。“方医生,我……我得了心因性面瘫。”
我点点头,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我是一名网红培训师,每天都要面对镜头,教别人如何微笑,如何吸引粉丝。”她的声音有些颤抖,“可是,我自己却越来越笑不出来了。我的嘴角需要用胶带固定,否则就会下垂。每隔15分钟,我就要用迷你三棱镜检查嘴角的对称度,确保它们保持在黄金分割点上。”
我注意到,她的手指紧紧握着手提箱的把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他们只关心我的嘴角是否完美,却没人关心我的眼轮匝肌在痉挛。”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愤怒和无奈。
我深吸一口气,心中涌起一阵同情。姜可欣的情况并不罕见,尤其是在这个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许多人为了追求完美的外表,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姜小姐,我理解您的痛苦。”我轻声说道,“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您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缓解您的症状。”
她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真的吗?方医生,您能帮我吗?”
我点点头,微笑道:“当然,我们可以一起努力。”
接下来的几周,姜可欣每周都会来诊所两次。我决定采用行为主义理论中的系统脱敏法,帮助她逐步摆脱对假笑的依赖。首先,我让她在诊所的放松室里进行深呼吸和肌肉放松练习,帮助她缓解紧张的情绪。
“姜小姐,请闭上眼睛,深呼吸,感受您的身体逐渐放松。”我轻声指导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