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点了点头,眼泪滴在玩具熊上。
“是爸爸妈妈吗?”
她摇了摇头。
“是其他人吗?”
她点了点头,但随后又摇了摇头,显得非常困惑。
我意识到,她的失语可能与某种深层的恐惧有关。于是,我决定暂时停止追问,转而让她通过游戏来表达自己。
“小芳,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你可以用玩具熊来代表你,然后用其他玩具代表你家里的人,好吗?”
她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拿起了玩具熊,开始摆弄其他玩具。
---
第三次治疗:认知的重建
第三次治疗时,小芳的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她开始主动拿起玩具,摆出不同的场景。她用玩具熊代表自己,用一只大熊代表父亲,用一只小熊代表母亲。
“小芳,你能告诉我,这些玩具在做什么吗?”我问道。
她看了看我,嘴唇微微动了动,但没有发出声音。
“没关系,你可以用手指指出来。”
她用手指了指大熊,然后把它推到了一边,又把小熊放在了玩具熊旁边。
“爸爸离开了,妈妈和你在一起,对吗?”
她点了点头,眼泪再次流了下来。
“小芳,爸爸离开并不是你的错。你不需要为此感到害怕或自责,好吗?”
她抬起头,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
“你知道吗?有时候大人之间会发生一些事情,但这并不是孩子的错。你依然是一个很棒的孩子。”
她的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要说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发出声音。
我决定引入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她重建对家庭变故的认知。
“小芳,我们来做一个练习。每当你感到害怕或难过的时候,你可以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我依然是被爱的。’你能试着说一遍吗?”
她张了张嘴,但没有发出声音。
“没关系,你可以先在心里说。等你准备好了,再告诉我,好吗?”
她点了点头,眼神中多了一丝坚定。
---
第四次治疗:声音的回归
第四次治疗时,小芳的状态有了显着的变化。她主动拿起玩具,摆出了一个完整的家庭场景。她用玩具熊代表自己,用大熊和小熊分别代表父母,还加了一只小狗,代表家里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