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湾人则更喜欢先用肉沫、香菇丁、豆芽、米粉炒香,再放在豆腐上蒸煮,这样制作的糊豆腐软糯可口,尤其适合老人家和小孩子们吃。
第四道菜是云湾酒糟鱼。这是用鸳鸯湖鱼切块煎香后加入酒糟红烧。枣红色的鱼块,带着一股浓浓酒糟的甜香,鱼肉入口鲜嫩多汁,风味独特。
第五道菜是干笋炒肉。
三叔还为我们每一桌都叫了一碟云湾汽糕。
这是一种咸味的米糕,十分像广东人早餐喜欢吃的肠粉,只是广东肠粉更薄一点。
云湾汽糕也是先将米预先浸泡磨成粉加入水成浆,常温摆放发酵一晚;加工时,米浆平摊带孔的铝板上,蒸汽自下而上,迅速放上肉沫、葱花、鸡蛋等,成品油亮鲜香,口感爽滑。
四叔还拉了饭店老板过来跟我们讲云湾当地的故事。
老板说:
云湾古镇早在唐代就有滕、叶、鲍、戴等姓在此聚居,由于这里有山有水,云雾缭绕,故名“云湾”。
北宋时,一位道士受恩于婺源萧江六世祖江文彩;当道士了解到萧江氏一族颠沛流离的经历之后,就决定为他们族人找一处能让家族兴旺的风水之地。
道士用了十年的时间,走遍江西,为萧江氏寻找宜居之所。
当他来到婺源云湾时,看见这里东有灵山、南有攸山、北有后龙山,一湾碧水从镇前蜿蜒流过,是一个山水交融的灵气之地!
道士就告诉萧江氏六世祖江文彩说,这里三山环绕,碧水穿城,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后龙山到灵山有个缺口,只要把这个缺口补起来,就能接通龙脉。
江文彩听了道士的话,就迁居到云湾;之后萧江氏族人在后龙山和灵山之间,填土种树,用几十年时间终于补上了两山之间的缺口。
缺口补上后,萧江氏族人一直在云湾安居乐业,家族逐渐越来越兴盛。
我们在黄山上听老道长讲风水学时,曾说过江西有很多风水师,也有很多他们的作品,今天听到饭店老板如是说,反而不觉得新奇。
萧江氏一族在云湾得到蓬勃发展,到了清代时,镇上居民大都是萧江氏后人,于是云湾改名“江湾”。
此是后话。
饭后,太阳还未下山,天色虽尚早,但长辈们都回客栈休息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年轻人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来到小镇中心的四方广场,广场的北面有一座戏台。
戏台后方是一个两层的小楼,前边连着一个吊脚亭子。
两层的小楼可以看到有一些窗户的小房间,那里有上下楼的楼梯和供演员准备演出的化妆间和休息室。
亭子四角立柱、上施大额枋结成井架,枋上设斗拱托着屋檐,梁架上雕刻着吉祥的故事,屋顶有漂亮的飞檐。
亭子就是戏台的前台,即舞台;亭后方就是后台,与前如之间有透雕的隔板,乐队就藏在隔板后边,可以随时看见舞台演员的状况,又不致于让观众看到。
戏台的两边,摆放着大支的桐油灯,但是现在太阳还未下山,就还未燃点。
戏台前摆有几排桌椅和茶几,这些应该是主人家的座位;桌椅和茶几后边有好几排的长板凳,这些应该是镇上人家先用长板凳来占座位了;而我们这些路过古镇的游人,就只能站在长板凳后方的空地上。
这时金色的夕阳恰好照在戏台上,大戏开场了!
戏台的一侧有一幅字,写着戏曲名:《琵琶记》。 纨绔少爷星域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