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贞烈情结

明朝的节烈观,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

明代有一本书专门收集了古今关于女子言行品德的教诲,以及朱元璋的马皇后的相关言行整合而成,叫《内训》,是明朝第三位皇帝的皇后所作,第三位皇帝即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

《内训》从女子的德行、举止、节俭等方面要求女子约束自己。

皇室就是社会的标杆,皇室如此重视女德,民间当然仿效。

不过,所有的一切,都是单单对女子作出要求罢了,对男子并无要求。

明代的男人多纳妾,妻子根本不能说不同意;还要为了保持自己的可怜地位和少少的话语权,装出贤良淑德、温顺安静的样子。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洪武元年的时候,朱元璋就命当时的翰林学士朱升等,修改《女训》,增加古代贤妃的事例,让后世子孙可以持守。

上行下效,一些名门大族也争相在家训或族规中,列有专门针对妇女的规定,强调夫为妻纲。

更有学者跟随统治阶层的口径,指出像忠臣不事二国一样,烈女应该不事二夫,即想堵死妇女改嫁的路。

朱元璋更大力提倡节妇烈女,除了精神上的引导,还许以物质奖励:“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你看,贞节还是有条件的,三十岁前夫亡,一直到五十岁后还未改嫁的,才可以向朝廷申请贞节表彰。

其实家族的人啊,才不管那个寡妇是怎样的感受,最关键的是,朝廷承认这个是节妇后,除了那块牌典,更重要的是最后那句“除免本家差役”。

这是妥妥的道德绑架和人身自由的限制,但这却是朝廷向人民鼓吹的风气。

为了全家人,寡妇必须要得到这个贞节牌坊!

小主,

妇女从小就被灌输:女子无才便是德。

男权的世界,想以愚,作为控制女性的一个方便法门。

妇女们除了被教导顺从丈夫、儿子,还有就是做家务、女红;结婚后的女子更是需要操持家务、管理家庭,特别是会下厨房。

那时候的女子日常单调,为避免不必要的事端,足不出户,在家修心养性,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什么叫节妇烈女?

节妇烈女的先决条件是丈夫死亡;夫死时,跟随丈夫到地下的为烈;不嫁继续供奉翁姑为节;第三点还要小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端庄,没有能被人诟病的地方。

上述的第三点,就是严格要求寡妇要注意避嫌,即使是自己儿子、侄子、叔伯兄弟等等男性亲戚,只能在人多的公堂议事,不能单独私下秘密说话。更不要说在街上遇到异性了。

寡妇基本上就是开启了生人勿近的模式。

寡妇在丈夫死后,要么成为节妇,要么就是别人眼中的荡妇。

非黑即白的世界,却单单针对女性而言。

古代有史料专门统计节妇烈女的。

周朝的时候,节妇为6,烈女为7,总共是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