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长继续说:这个人刚才洗脚时的河水,已继续往下流了啊!这条河已经不是刚才那条河了!
凌家子弟们纷纷发出“哦、哦”的声音。
这时一位年幼的凌家子弟举手了,老道长示意他可以发问。
这位年幼的凌家子弟问道:道长,如果我用盆来洗脚呢?
凌家子弟们发出了哄笑声。
老道长好不容易才忍住笑,他说:你洗过脚的那盆水,也不再是刚才那盆水了。
这位年幼的凌家子弟好奇地问:为什么啊?不是还在吗?水也没有少呢!
老道长微笑着说:水看起来还在那盆水,这里即使忽略不计你收放脚时,没在意地溅出的小部分,但这盆水,洗完脚后,水里一定多了你脚上的泥土尘埃,所以这盆水从你放入脚时,已不复是最先的那盆水了。
这位年幼的凌家子弟锲而不舍地追问道:我不洗脚呢?这盆水应该就是刚才那盆水吧?
老道长说:即使你不洗脚,这盆水放着的时候,天空掉下了灰尘,这盆水也不复是最初那盆水了。
这位年幼的凌家子弟在其他凌家子弟的哄笑声中坐了下来。
我知道老道长说的故事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哲学典故”。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
意思是指任何事物的静止都是相对的,运动才是永恒的,看待处理问题,要用发展的观点、辩证而论。
老道长继续说:《易经》教我们要用”是非难明“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正像思考“洗脚后的河流不再是同一条河”的思维方式那样,一定要注意不断变化的各种条件;当我们看待某一件事时,要同时从正反不同角度考虑诸多因素;结论必须是建基在相关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原来这叫做“是非难明”!
老道长是在教导我们,是与非,并非一如黑跟白;遇到问题时,要懂得辩证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