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旷野信心危机:对现代信徒的深刻镜鉴
在人类信仰的漫漫长路中,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经历宛如一部蕴含着无尽智慧与警示的史书。他们在旷野中遭遇的信心危机,穿越时空的隧道,为现代信徒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启示。这些危机不仅是古代以色列民族的精神困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基督徒在信仰之路上可能面临的种种挑战。
一、旷野信心的五大模式危机
(一)物质依赖型软弱
在出埃及的旅程中,以色列人发出“在埃及的时候,坐在肉锅旁边,吃得饱足,你们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是要叫这全会众都饿死啊!”(出16:2 - 3)的抱怨。他们深陷对埃及肉锅的追忆,完全忽视了神当下赐予的恩典。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将信仰过度物质化,把对神的期待局限于物质的满足。在新约中,“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腓3:19),这正是对这类以物质享受为信仰核心的批判。在现代社会,成功神学的盛行便是这种物质依赖型软弱的典型表现。一些人将信仰简化为追求物质财富、健康和世俗成功,认为只要信神就会获得一切物质上的好处,一旦未能如愿,便对神的存在和慈爱产生怀疑。
(二)领袖质疑型悖逆
当以色列人听闻探子带回的关于迦南地的恐怖报告后,“当下全会众大声喧嚷,那夜百姓都哭号。以色列众人向摩西、亚伦发怨言,全会众对他们说:‘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这旷野。耶和华为什么把我们领到那地,使我们倒在刀下呢?我们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掳掠,我们回埃及去岂不好吗?’众人彼此说:‘我们不如立一个首领,回埃及去罢!’”(民14:1 - 4)他们攻击摩西的领导权,陷入群体性恐慌。在新约中,犹大书警示我们“这些作梦的人也像他们污秽身体,轻慢主治的,毁谤在尊位的”(犹8 - 10)。在当今网络时代,匿名批评文化盛行,人们常常在网络的掩护下,肆意批评教会领袖、属灵导师,甚至对基督教教义和信仰传统进行无端质疑,严重破坏了信仰群体的和谐与稳定。
(三)神迹疲劳型怀疑
以色列人在旷野中,对神每日供应的吗哪感到厌倦,“他们中间的闲杂人大起贪欲的心,以色列人又哭号说:‘谁给我们肉吃呢?我们记得在埃及的时候,不花钱就吃鱼,也记得有黄瓜、西瓜、韭菜、葱、蒜。现在我们的心血枯竭了,除这吗哪以外,在我们眼前并没有别的东西。’”(民11:4 - 6)他们对神的神迹产生疲劳,转而索求多样化的物质享受。耶稣曾斥责那些求看神迹的世代,“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太12:39)。在当今教会,部分信徒过度追求新鲜的属灵体验和超自然现象,一旦灵恩的新鲜感消退,便对信仰产生怀疑,陷入对属灵感觉的过度依赖,而忽视了信仰的本质是对神的信靠和对真理的坚守。
(四)环境主导型恐惧
探子报告迦南地的情况后,“窥探地的人论到所窥探之地,向以色列人报恶信,说:‘我们所窥探、经过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们在那里所看见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我们在那里看见亚衲族人,就是伟人,他们是伟人的后裔。据我们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样,据他们看,我们也是如此。’”(民13:32 - 33)以色列人因恐惧巨人而藐视神的应许。基督教导我们要“小信的人哪,你们为什么胆怯呢?”(太8:26)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疫情的肆虐、经济的压力以及各种社会困境,许多信徒的信心严重萎缩,他们只看到眼前的艰难险阻,而忘记了神的大能和应许。
(五)传统怀念型倒退
以色列人怀念埃及的蔬菜,“我们记得在埃及的时候,不花钱就吃鱼,也记得有黄瓜、西瓜、韭菜、葱、蒜。”(民11:5)他们将埃及的奴隶制生活美化,陷入对过去的盲目怀念。使徒保罗警戒我们“你们既然认识神,更可说是被神所认识的,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再给他作奴仆呢?”(加4:9)在现代教会中,存在着将礼仪传统与福音本质混淆的现象,一些人过于注重宗教仪式和传统的形式,而忽略了福音所传达的核心信息——耶稣基督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