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有没有办法,李存不知道,可李存却是有这个办法。
那就是雍正治贪官的那一套。
很快,李存就下令户部,全面清查亏空的钱粮。
为了避免出现官官相护的情况,李存首先派出了钦差大臣。
这些人大多都是由李光推荐的,为首的就是李存特别看好的陈康伯。
陈康伯他们这些人不仅和地方上没有瓜葛,而且都是一些精明难缠的人,他们全都拎得清事情的重要性,知道如果不秉公执法,李存肯定会收拾他们的。
再者,李光推荐的陈康伯他们这批人,大部分人品都不错,算得上都是有政治抱负的。
当然这还不够。
为了确保这些大臣能做到公平公正,李存还从各地抽调了一些候补州县跟着一块到地方和钦差一起查账。
一旦查出有贪污的官员,立马就地免职,然后再从调查团里选择一个同级官员接任。
李存明白,官官相互是官场的顽疾,新上任的官员往往会帮前任补窟窿,然后自己又留下一大笔亏空,让下一任官员接着补。
这就导致了,贪污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有窟窿的地方越来越多,窟窿也越来越大。
但这回后任是来查账的,自然不会为前任打掩护,因为那样倒霉的还是他自己。
所以,贪官自然无处遁逃,只能低头认罪接受处罚。
而且,新上任的后任不会再给他补漏洞,他自然也就不会再为前任背锅,于是就连他的前任,甚至前任的前任有贪污挪用,都逃不掉最终的惩罚。
当然了,在这个交通并不发达的时代,李存派下去查桉的人,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到达地方,在此期间内,那些贪官可能会听到风声,然后想办法补救。
如何补救?
要么就是他自己将贪污的钱粮全都补回来。
这算他逃过一劫。
要是他打着向当地的富户借钱借粮来填补亏空,那李存敢保证,那些富户的钱粮绝对会肉包子打狗有借无回。
不仅如此,如果钦差查到这样的事了,李存还会以贪污和行贿的罪名将贪官和富户一块治罪抄家问族。
李存又成立了会考府,由李光来主持。
从此,各地方缴纳税钱或者报销开支,各部院动用钱粮和报销经费,都要通过会考府会,也就是稽查核实。
一道一道的程序走下来,不论是职位多高的官员,都做不了手脚。
届时,上面的官员没办法通过职位之便获利,那下面的官员也不可能只花一点钱,就把自己之前贪污下的大窟窿补上。
同时,李存在对待贪官上还坚持了两步走。
即:先罢官,再抄家问族。
李存还下令,不论查到谁,都绝不宽待,不论曾经立下过什么功劳,都坚持功是功、过是过的理论,只要是参与了贪污,欠了大乾王朝的钱粮,就一定收拾你。
不想被收拾,也行,自己偷偷的把窟窿全都堵好,别让事发。
否则,不仅是贪官,就连他们的亲族,也一并要被抄家问族。
你还别说,他们的亲族是无辜的。
贪官贪墨的钱粮,难道就他自己花了、吃了?
得说,李存治贪的手段确实有点狠了,毕竟,不少贪官都是跟李存起家的人。
可为了大乾王朝能够长治久安,李存必须得下这个狠手。
而在治贪的同时,李存也亲自抓转年的春耕和海上贸易,确保自己有足够干宋的钱粮。
这里顺便说一句,继洪武元年和洪武二年李存派出船队拿着他绘制的简易地图前去中美州和南美州寻找红薯、玉米和土豆,李存在洪武三年又派了一支更大的船队拿着他绘制的地图前去中美州和南美州寻找玉米、红薯和土豆。
由此不难看出,李存对玉米和红薯的执着。
扯远了。
洪武三年,降雨适中,大乾王朝的十七个路(南方十四个路加上云中路、燕京路和平州路)全部大丰收。
加上,李存大力治理贪腐。
大乾王朝的国库变得前所未有的充盈。
另外,为了以防万一,李存还特意派陈遘跟高棉、大理以及中南半岛的其它国家“买”了不少粮食。
李存还在各个港口高价悬赏大食的好马。
同时,李存也借着这一年多时间,将大乾王朝的军备升了一下级。
总而言之,经过这一年多的进一步准备,李存终于做好了干宋的一切准备。
洪武三年十月末,李存又悄然的返回了燕京。
干宋正式拉开了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