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口号不是随便说说的

好韶光 小寒豆 1100 字 28天前

苏傲雪拉住她的手,眨了一下眼睛,道:“我们就当学生吧!其实,我脑袋里装的东西也不多。”

这也不是安慰的话,苏傲雪确实只认过字,然后跟着佐飞用很慢的进度学习了一些戏剧知识,剩下的都是在片场学习收获的经验。

有人作伴了,夏如冬就安心地笑了。

在学校的一点小见闻,让大家都觉得克服重重困难、千里迢迢地赶来延安,是个足够明智的正确的选择。

苏傲雪慢慢适应了延安的生活,吃苦对她来说不是新鲜事。只是面食的口感和上海有很大的区别,最初在饮食方面受了一些水土不服的折磨。

但延安的老乡对大城市来的知识分子都很热情,知道他们平时坐着的时候多,干活的时候少,所以白天的农活都是循序渐进的,甚至在他们刚到的几天里,经常偷偷帮忙。

朱品慧不知道从哪儿得知了此事,特地一一地找老乡们谈话,告诉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帮忙,而是阻碍大家进步:“平常说话,我们会把体力活贬低为粗活。但我们的吃穿住行一刻也离不开体力活,没有谁生下来就注定是要供人粗使的。工作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不该错误地认为知识分子高人一等。没有老乡辛苦地耕种和纺织,大家就要挨饿受冻,吃不饱穿不暖就没法动用脑力。你们非要觉得靠知识吃饭很高尚的话,也该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高尚的源头依然在于供养他们生活的工农。”

道理不只是说给老乡们听的,也是敲打这些在老乡家里学农活的知识分子,不要心安理得地享受特殊照顾。在延安,向工农学习这种话不是随便说说的口号。谁要是抱着糊弄的态度,谁就来错了地方。

于是,老乡和知识分子们都垂手认错,表示一定不再犯了。

朱品慧看着老乡,脸上神情更添了几分严厉:“他们是初来,你们不能惯着这种毛病。而且这阵子还会有各地的文艺界骨干来延安,要是来一批人,你们就帮忙多干一点活儿,晚上还有精力听课吗?这礼拜,我要给你们考试。每个人认五十个字算及格,通不过考试的,我就去找你们家碎娃说。”

碎娃是俚语,就是小孩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