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进屋说话

陈东升和陈伟呼吸加重了些。

个体经营是资本主义尾巴,会被批判。

“你俩不要担心,我已经跟队长说了,20%的利润会给生产队。”陈浩道,“既然会给生产队利润,肯定会让队里开证明。”

“那么在明面上,在县里开餐馆,就是合作经济,是公私合营的生意,是在帮助农业生产!”

他盯着两人,“就是你俩后面跟其他人,将我刚刚说的话传出去了,我也不会承认,只会强调,开餐馆是为了丰富城里人的餐桌,为了帮助生产队农业生产。”

没有录音录像设备,话可以稍微说的直白点。

有一定的风险,但在可控的范围内,重要的是,让陈东升和陈伟知道这个生意是在给谁干,后续才会更用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自己干,才会拼尽全力!

“浩哥,我肯定不会说出去的,上次你让我不要讲大棚黄瓜具体卖了多少钱,我连媳妇都没说。”陈东升立刻表态。

“你让我说什么,我说什么,不让我说什么,我肯定不乱说。”陈伟也跟着表态。

两人不傻。

“你俩一人出300,餐馆的股份,各占10%。”陈浩道,“分红也按照这个比例来。”

300块钱!

陈东升和陈伟惊的一跳。

他俩本以为顶多出个几十块钱,最多100,没想到是300,有点承受不住。

正要开口,陈浩接着道,“对外,你们就这么说,就说出了300块钱,对内,这个钱你们不用出。”

“开餐馆的费用,我一个人全包了。”

自己占60%,陈东升和陈伟各占10%,生产队占20%,生产队的这20%,等签订协议的时候,陈浩会强调是分红权,而不是股权。

也就是说,自己掌控了80%的话语权。

“我们什么都没出,就占10%,这不好,对浩哥你不公平。”

陈东升和陈伟俩人觉得占了大便宜。

“怎么能说什么都没出,不出了劳动力吗?”陈浩道,“你俩要没意见,这几天就准备准备,等天气缓和了,就去县里将餐馆开起来。”

改革的春风需要过2年才会吹起来,但是1976年的这个春天,陈浩却在两人耳边哈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