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这考场,人数并没昨日那么多,想来昨日那场贴经,有很多人自觉答的不好,便直接放弃剩余的几场考试。
王平也说不清,是该可惜还是不可惜,人各有志,便只能尊重他们的选择了。
等所有流程走完以后,衙役们和昨日一样,敲锣声响,严阵以待,随着考试正式开始,衙役就举着大木牌,向学子们公示着今日的考题。
策论题目,王平一个字都不敢大意,仔细的誊写,思考,再进行破题。
这策论要比贴经更难,不但要从题目中,准确找到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并且要在不能找错的前提下,结合题目做出延伸,文词笔墨也必不可少。
木牌上有三题,依次出自《中庸》《孟子》和《论语》。
就比如这第一题:“依据《中庸》中“中和”之道,阐述在地方官员的管理地方,如何平衡各方关系,实现公正和谐……”
县试策论还算简单,并不让学子对当场时政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只是简单的经律问题。
正是因为如此,学子要对四书五经要有相当的熟悉程度,从其中选出最合适的文章段落,对题目进行阐述回答。
《中庸》为《礼记》中的一篇。
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告诉地方官员,要如同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得以生长一样,要确保各方在相应的范围内得以发展,不偏袒任何一方,是为调衡。
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地方官员,在面对复杂情势时,应保持内心的平静。
不被个人情绪所左右,这是“中”,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行动和表达此为“和”。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告诉官员,要在实践中,从细微处着手,着眼以后,循序渐进。
王平在草稿纸上把所有《中庸》篇中,关于“中和”之道的段落都写了出来,又经过一番仔细推敲,等有腹稿以后,赫然抬头,时间已是正午。
与昨日贴经相比,进度将近慢了一半,不过王平倒是不急,眼下有了腹稿,等吃完饭养足精神,写在草稿上,稍作修改仔细誊写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