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超阶越次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07 字 16天前

于是他决定安排通判这个职务,安插在地方上监督文武官员,来个三足鼎立。这样一来,通判可以随时向皇帝汇报情况,皇帝能够掌握地方的各种行政信息和人事变动,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

封疆大吏难受了,皇帝就踏实了。因此通判的靠山就是皇上,即使他的行政级别不是地方官里最高的,但话语权却不输知州知府,也没人敢轻易得罪他们。

正是由于通判具有一定的政事询问权和部分决断权,以及皇帝这张金牌令箭,使得通判的权利几乎与知州知府不相上下。通判表面上很少参与决策,却深刻影响着地方的政事,有一种隐形的权力。

皇帝会根据地方的重要程度决定通判的人数,重要州郡会安排两个通判,边境军事重镇至少安排一个。过于偏远且战略价值很低的地方可以不设置通判,由知州知府兼任。

从这个布局可以看出来,通判其实就是皇帝在地方上的化身,权力可大可小,说话可轻可重,越是这样的官职,往往越是深不可测。

而州府通判一般由从六品京官中委派,为从五品或正六品。冯过这威胜军通判便是从五品,算是升了两级。

可别看只是区区两级,这在大定百五十年的历史过程中可是从未有过的。六品升五品,原就是仕途一道坎,更何况,十七岁的通判?前无古人哪。

真要论功行赏,他只是《资治通鉴》编修群不起眼的一员,偶尔指出一两处错误而已,其余时间一直充任着打酱油的角色,此次竟然“因功”外放一州通判,委实是在意料之外。

虽说京官大三级,但想升迁确是不易,能升级外放乃是美差,只要不出差错,一届地方官干下来便是政绩,再调任回京可是对仕途大有禆助的。

当然,若无高人在背后助推,以他这年龄与资历且有得在翰林院熬磨呢。

所谓“高人”,当然是资哲、辛弃疾、费宏、杨廷和这些与他有渊源的人,或良师益友,或亲长乡党,皆有心推他一把,多方使劲博弈,方为他谋得此份差事。

对此,冯过自是心存感激,晓得这其中牵涉良多,定有多般利益交换。既然被推了上去,他唯砥砺奋进,做出一番政绩来,既是不负殷殷期盼,更是为自己将来的谋划夯实基础。

一州通判哪,虽然明面上是佐贰官,但也算是一方主官了。加油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