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那人离去,资云解说道:“此人乃是国子监司业孙觌,诗词文章写的极好,亦精书法。”
余人不觉,冯过却是晓得,笑问:“可是‘东坡遗子’孙仲益?”
资云指指冯过,亦笑:“正是。”
众人这才恍然。
苏轼逝世后,颇有些逸事野闻。
譬若梁师成便自称乃“苏轼出子”。苏轼文章被禁,梁师成向崇宁帝哭诉,“我的先辈有何罪?”之后,苏轼的文章才慢慢流行于世。他甚至对家中帐房说:“凡小苏学士用钱,一万贯以下,不必告我,照付就是。”
民间又有传闻说的头头是道——“苏轼见孙冶原悫,赠以孕妾,七月生子。后数载,轼来常,妾携子谒,因名曰‘觌’,谓既卖复见也。”
嗯,又有林灵素自称是苏轼的书童,苏轼问他的志向,林灵素笑着回答道:“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离开苏轼后,他加入了道教,远游四川。在这里,他声称得到了仙人赵升的传授,习得了五雷之法。
高俅高太尉嗤之以鼻,表示自己才是东坡居士的正牌书童。
孙觌,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人。据说五岁即为苏轼所器。英宗政和年进士。政和四年为秘书省校书郎。崇宁二年官国子监司业。
众所周知的是,此人与知枢密院事汪伯彦极为亲近,或者说是依附于之。
枢密院设十二房(北面房、河西房、支差房、在京房、校阅房、广西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杂房、支马房、小吏房)分曹办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知枢密院事为副职,以士人充任,间用武臣。
但这汪伯彦在朝中风评不佳,连带着孙觌亦不为人喜。
但孙司业毕竟是资哲副手,资云少不得要过隔壁去敬上一杯酒,冯过等人亦不好当作不晓。
众人到了隔壁阁子,冯过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好嘛,“群英荟萃”哪,黄潜善、汪伯彦、孙觌、赵明诚,赫然还有高世德高衙内。
这组合,冯过也是醉了呀。